陪你读1000本书 |第407本
“娱乐至死”是波兹曼对社会现象的概述,不是预言,今后的社会媒介如何发展,还要看人类怎样应对危机。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被娱乐所迷惑,学会分辨娱乐和真正的知识、文化之间的区别,不盲目追求娱乐效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被时代所淘汰。
欢迎走进本周的共读。
世界很大,文学更大。今天是我们陪你读书的第2892天,共读第407本书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的作品《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出生于1931年,是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也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上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介生态学专业。
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在《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探讨了媒介在塑造人类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他在书的开头写:“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1984年。这一年如期而至,而乔治·奥威尔关于1984年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轻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不管奥威尔笔下的噩梦是否降临在别的地方,至少人们是幸免于难了。
但是人们忘了,除了奥威尔可怕的预言外,还有另一个同样让人毛骨悚然的版本,虽然这个版本年代稍稍久远一点儿,而且也不那么广为人知。这就是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也不会料到,赫胥黎和奥威尔的预言截然不同。
奥威尔警告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则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之过。
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
在小说《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小说《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人们迷失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而文化则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而是我们热爱的东西。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而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想要论证的正是可能成为我们的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在本周的共读中,我们将从信息诞生之初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变化来仔细分析它们对人们的影响,消除以往对媒介的神秘感,揭示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方式、文化表达和社会互动。
在书的第一章,作者提出了它的核心观点:“媒介即隐喻”,揭示了人们平时可能没有预料到的媒介所发挥的作用。
随后,作者又谈到了在美国所经历的两个时代的不同媒介所带给人们影响的差异。
首先是印刷机时代,纸质书在美国盛行,人人崇尚阅读、思考与交流。那时候阅读是人们了解世界最重要的娱乐方式。
然而,随着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电视时代开始蒸蒸日上。电视有着与文字截然不同的传播语言,只要打开电视,图像、声音、语言就会一齐影响着人们的感官,令人无法停歇。“娱乐”成为了电视最重要的目的。
但是,当这种娱乐成为了文化的主导形式时,电视带给我们的影响远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政治、新闻媒体、教育体系和家庭生活等。
战争可以很快地被新闻所报道,再残忍的谋杀,再具破坏力的地震,再严重的政治错误,只要新闻播音员说一声新闻结束,一切就可以马上从我们的脑海中消失,自动进入下一个节目。
而对于商人来说,商品的质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面前似乎是无足轻重的。拍摄有趣的广告,装扮商品吸引人们的注意则更为重要。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已经适应了这样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被娱乐得麻木不仁了。
他指出,这种趋势使得我们的交流方式变得越来越浅薄、表面化,缺乏深度和内涵。
我们处在一个躲猫猫的世界,人们不断地被繁杂的琐事所吸引着注意力,再没有精力去真正关注严肃的事情。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赫胥黎的预言正在应验。
距离《娱乐至死》这本书的诞生,已经时隔40年,如今的我们,又生活在比电视时代更为热闹的互联网时代中。
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变得更高也变得更为轻易。一旦打开手机,各种新闻报道、娱乐节目就会轮番上阵,企图吸引你的注意力。
于是,我们可以看见马路上,地铁上,工作时,甚至是家庭聚餐的时候,都会有人拿起手机,刷起了信息,盯着屏幕沉醉其中,却忽视了周围的环境。
手机好像成为了现代人走在路上不可或缺的“器官”一样,它随时可以被拿起,用来帮助我们打发那些空白、无聊、空虚的时刻。
而在这个人人沉溺于快乐的时代,尼尔·波兹曼当年给“电视时代”的预言,好像正在成为我们的现实。
正如学者陈丹青所说的:“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可是,我们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似乎并没有足够多的了解。人们如此频繁而热切地使用“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和“信息社会”之类的词语,来表达我们如今信息的形式、容量、速度和背景正在发生的显著的变化。
但除此之外,什么是信息?它有哪些不同形式?不同的形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同的知识、智慧和学习方法?每一种形式会产生怎样的精神作用?什么样的信息最有利于思维?不同的信息形式是否有不同的道德倾向?崭新的信息来源、传播速度、背景和形式要求怎样重新定义重要的文化意义?
这些问题如今的我们似乎还不甚了解,在我们还没有彻底沦陷的时候,我们正需要有意识地理解信息的结构和效应,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好电视,电脑或其他任何媒介。
那么《娱乐至死》里究竟预言了什么呢?尼尔·波兹曼给世人留下了什么样的思考与警告?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处理人与媒介的关系,如何警惕过度娱乐所带给我们的不良影响?
敬请期待本周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领读人 · 蓝蝴蝶
爱好文学的撰稿人,天堂是图书馆的样子。
主播 · 金姿
喜欢看书与电影,希望用声音温暖文字温暖你。
文案编辑:何佳丽
视频编辑:缪梦涵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麦家陪你读书
中国小说家、编剧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