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中国艺术大家潘善槐老师强势荣登「世界艺术十大领军人物」

    2025-06-12 13:01 湖北孝感

    在艺术的浩瀚星空中,十位璀璨的巨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潘善槐,一位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以其非凡的艺术才情与创造力,强势荣登世界艺术十大领军人物之列。他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艺术的天际绽放出绚烂光彩。潘善槐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展现出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感悟。他的作品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世界著名艺术家并肩,潘善槐毫不逊色。他以坚韧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在艺术的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为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激励着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勇敢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为世界艺术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与他一同位列其中的,有中国书法大师启功,当代书法名家孙晓云;有中国近现代绘画巨匠张大千;有致力于推动中国艺术发展的范迪安。而在世界艺术的长河中,毕加索以其奇幻的立体主义震撼世人,达芬奇以无尽的智慧与才情留下不朽传奇,米开朗基罗用雄浑的雕塑展现力量之美,梵高以热烈的色彩抒发内心的情感,拉斐尔则以优雅的笔触描绘出人间至美。他们共同铸就了世界艺术的辉煌殿堂,每一位都是艺术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

    潘善槐,笔名,三番,壮族,籍贯广西都安加贵。 国家一级书法家,国礼品牌形象代言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院士、副院长,国际名人百科主席,艺术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现民族大学),供职于广西中医学院(现中医药大学)。历任年级主任、教研室主任、党办主任、宣传部长、党委书记等职。酷爱书法,自成一格。曾荣获首届中国书画国魂.国艺杯之国魂奖,首届中国书画“兰亭杯 ”金奖,建国 60 周年中国文学艺术最高成就奖金奖,中国艺术金马奖,首届中国艺术金像奖,中国书画终身成就奖等。现为央广国际文化交流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全国艺术职称考级中心、国家美术师及润格评审委员会艺术顾问;加拿大维多利亚皇家艺术学院东方艺术研究中事心客座教授等。被授予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中国珍藏级艺术家、中国馆藏级艺术家,“红墙国粹"中国顶尖级艺术家,荣耀中国——世界文化艺术大师,国礼文化艺术传播大使,世界殿堂级艺术家,中国最具贡献艺术家,当代中国最具投资艺术家,最具升值潜力书画家,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名家等荣誉称号。出版有专著、合著多本,作品简历被载入多部典藉。中央电视台特授予“中国国礼书画艺术创作基地(中国. 广西) 证书和牌匾;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广西指定报考点;筑梦空间名家工作室等。作品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精品水晶养生杯展示,为国家机关重要活动所用,兼具外事国礼功能;代表了国内顶尖艺术家水准和中国主流文化艺术风貌!

    历来,论书者必先论人品,人品书品不可分割。书家的品性、学识修养与书风的形成息息相关,故有书如其人之说。善槐先生其人,豪爽畅快,忠厚沉稳中透出一种儒雅、一种灵性 ,这与他的书风是一致的。他的书法在气质上豪放有致、阳刚大气、洒脱飘逸,在笔墨上酣畅淋漓、收敛自如。其作品中蕴涵着一种心性、一种情感,传达出一种浓浓的人文情怀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深入生活的艺术创作中,他以饱蘸热情的丹青墨笔,以满怀激情的创作状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用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作品展现出民族精神,领略书法的艺术真谛与哲学内涵,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在走进自然、走进文化、走进传统之中定位自己的创作。不与世人争名利,敢于古贤论高低。他的作品在整体的诗意美与清新的韵致中,体现了传统美学、时代精神相融的特殊魅力。他以鲜明的笔墨境界,铸造着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以至臻至美的艺术展现他胸有千壑的大境界大视野,抒发出学养胸襟及审美追求。他的作品和他的名字,将与他的成就一样,被世人铭记,成为永恒的传奇。他的生命之光,将永远照耀着那些热爱艺术、追求卓越的灵魂。

    最善春风意 唯有堂上槐

    三槐只许三公面,作记名堂有几家?古往开来,2000 多年的书法历程中能够在笔墨长河里留下名姓的人寥寥无几,到当今时代,能让人认可的行家更是屈指可数,而这其中当有三番先生一席之地。

    潘善槐,笔名三番,广西都安加贵人,壮族。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现民族大学),供职于广西中医学院(现中医药大学)。历任年级主任、教研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党委书记等职。是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国家一级书法家,国礼品牌形象代言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院士、副院长,当代中国最具投资艺术家,最具升值潜力书画家,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名家和中国书画终身成就奖,艺术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先生少小聪慧,颇具慧根,读小学的第一天,有一篇名为《老师送我们回家》的课文,老师在课文的下方写下了 7个字的寄语,这 7 个字叩开了潘善槐的艺术之门,看着老师俊秀的字迹,年幼的先生如获至宝,如痴如醉,每日在课本上,在地板上不断地写画,正是幼年时的这段经历,为潘善槐之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心墨韵著典章

    潘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有口皆碑的书坛长者。所谓有口皆碑,是在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艺术创作诸多方面的成就皆得到公认,受到赞誉。中国文化中对人的评价尤重人品与学问,以及德与才相互融渗与辉映所呈现的人格气象。潘善槐在从艺从教几十年的生涯中,书写了许多平凡而富有光芒的人生诗篇。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劝学篇》里写过这样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潘善槐将每句改了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书山有路乐为径,学海无涯恒作舟。”二字之差,将潘善槐的艺术境界展现的淋漓尽致。在他看来书法的道路上没有苦,唯有乐,乐享其趣,乐在其中,而将这种快乐持之以恒方能体味书道的无上境趣,书法已然成为其一生的灵魂伴侣,是他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种乐观的精神和极度的喜爱,让潘善槐在书法的艺术海洋中得意驰骋,尽情徜徉,在首届中国书画“兰亭杯”上他斩获金奖,在首届“金玉杯”中荣获全国诗书画大师成就奖金奖,于建国 60 周年之际又摘取中国文学艺术最高成就奖,并应约出版了《中华传世名家潘善槐书法》等个人专集、双人集等 5 本,《人民艺术三大家》,《魅力中国书画五大名家》,古典线装《中国艺术百年》,《中国荣誉·向世界推荐的国礼艺术家十六人辑》,《国家艺术·六大国宝艺术家传世真迹典藏长卷》,《走向世界的华人艺术大师》, 《世界殿堂级艺术大师》等数十部书籍图录,可谓成绩斐然,著作等身。

    春风得意花满堂

    毋庸置疑,潘善槐的艺术理论与精神思想是中国当代书法领域所极度欠缺的。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面对西方艺术的强势冲击,中国当代书画泥沙俱下,有关艺术、有关美、有关传统与现代的评判标准与价值建构,似乎纷纷失去了准绳,乱花渐欲迷人眼。先生对于传统及当代书法,多有高屋建瓴、独抒己见的精辟评述,不偏不倚、入木三分,中肯、贴切,令人在信服中感受到理论的高度、深度、温度。犹如一座“灯塔”,吸引并指引着百舸争流的书法之舟不会偏离航道。

    正所谓文如其人,字明其志。潘善槐为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他的书法作品同样淡泊纯净,天趣盎然。诸多成就的光芒背后,是一位风格鲜明的优秀艺术家的身份。他的字考究、严谨、理性,又充满感性的个人情趣与细腻的人文关怀,意通古今墨韵,在理与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先生最善草书,字里行间简淡自然,含蓄内敛,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我们很难在他的书法作品里找到具体学某家或仿某家的书风渊源。这是在理论思维、笔耕不辍之外,以书法字象、字意、笔性墨韵所作的审美散步,是学术与艺术在心灵层面的对话,人、书在此构成精神与形式的合一。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中国书法独特的精神气韵之中,沉淀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在潘善槐看来以书法弘扬文化自信,当是现代书法工作者实践与行动的自觉追求。当前,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作为书法工作者,要免于金钱之俗,应当把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发展贯通结合起来,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发挥书法记言录史的功能,反映历史巨变、描绘精神图谱。

    在潘善槐的构想中有这样一份“宏图”,让书法更加深入人心,更多地进入学校、家庭、厅堂、场馆,让书法不再成为少数人的艺术,而是成为中国人每一天必须接触的日常生活,让书法真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标志与符号,让优美的中国字传递中国精神,潘善槐无愧是心怀“国之大者”,紧扣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重大历史节点的艺术巨匠,其虚怀若谷的品性,是其学养深厚,经纶满腹,人文日新的根本所在。正是这样为人,正是这种为师、为艺的态度,令人仰之弥高,敬之弥深。

    ——撰文/刘 欢 主编

    书为知己者赏

    心如止水(138 ㎝ x69 ㎝)

    会古通今(180 ㎝ x49 ㎝)

    蛇 (97 ㎝ x45 ㎝)

    竹影清风(180 ㎝ X49 ㎝)

    《三国演义》开篇词(180 ㎝ x97 ㎝)

    大医精诚(180 ㎝ x49 ㎝)

    龙的传人

    创业志当先(180 ㎝ x49 ㎝)

    以古人之规矩 龙 开自己之生面

    茶——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69 ㎝ x69 ㎝)

    杜甫《八阵图》(70 ㎝ x43 ㎝)

    龙(138 ㎝ x69cm)——(癸亥猪年作)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97 ㎝ x45 ㎝)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97 ㎝ X45 ㎝)

    神莫神于至诚(97 ㎝ x45 ㎝)

    王昌龄《出塞》( 138 ㎝ x69 ㎝)

    无人扶我上青云,我自踏雪至山巅。(138 ㎝ x69 ㎝)

    王冕《墨梅》(138 ㎝ x69 ㎝)

    细草穿沙雪半消,黄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夔《除夜自西湖归苕溪.其一》:(138 ㎝ x69 ㎝)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