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与溪鱼

2025-06-12 08:26 浙江杭州

桑飞月/摄


文/桑飞月

入梅后,落在苕溪里的头两场雨猛烈且持久,像是一种独特的宣告仪式——宣告梅雨季节的到来。

黯青色的天空中,牧雨神甩着闪闪发光的鞭子,轰隆轰隆地,将雨群赶了下来。整个世界哗哗作响,水飞雾腾,白茫茫一片。此情此景,恍若作家李娟笔下的羊群转场。梅雨季,也是雨在转场吧。

羊有羊道,雨有雨道。雨从云中落下,在地面上汇集,流入河溪……

苕溪是杭嘉湖平原上的一条重要“雨道”。雨歇时,我来到这溪边看水,看到原本青碧的苕溪变成了水面宽广的“黄河”。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树枝、柴草等以极快的速度向下游流去。

岸边的树蹲到河里去了,好像淋浴不过瘾,还要再泡泡澡似的。白鹭将自己收拢成一个侠客,悄无声息地站在树梢头,紧盯水面。突然,它展开翅膀,奋力追逐着溪水……

夜鹭原是夜行侠,但梅雨季的白天,却也常见它的身影。它像一团饱含雨水的云朵似的,头插利剑(饰羽),肩披玄衣,立在水边一动不动。某个时刻,它也开始展翅逐水……

桑飞月/摄


当鹭鸟们如此不断飞起逐水时,则说明,溪面上有了鱼。这时,住在溪边的人家,便也纷纷拿出渔具来,到溪边捕鱼。

苕溪里的鱼向来就多,且大。平时,它们在水底游弋。大雨过后,水中的鱼会因缺氧而浮到水面上来,且随水漂流。同时,下游的一些鱼类,则因自身的生活习性,也会洄游上来。故而,梅雨季也是鱼汛期。

苕溪现在实行了生态保护,平时常见的捕鱼方式,貌似只有垂钓了。梅雨季,这些垂钓爱好者仍在。他们撑着雨伞在溪边等鱼,大风大雨都不归。

不过,这个时候的桥上及桥下,也会突然出现一些撒网捕鱼者。他们捕大鱼,也捕一种两三寸长的逆鱼。

逆鱼学名叫剌鳊鲍,是江湖中常见的一种小型鱼类,因其常在梅雨季逆水洄游,故溪边人叫它逆鱼。

逆鱼的习性和鲑鱼很像,会进行生殖洄游。逆鱼为什么会洄游呢?有人说,那是因为它们需要借助水流的刺激使精卵发育成熟,不知是否正确。苕溪中的逆鱼多是从太湖里洄游上来的,清嘉庆《余杭县志》载:“五月溪水暴涨时,太湖鱼,逆流而上,至临安界,即随水东还,大不逾二三寸,鳞文细白,名曰逆鱼。”太湖是苕溪的汇入湖。苕溪发源于天目山,流经临安、余杭、德清,最后入太湖。

逆鱼在梅雨织就的水面上完成了生命的绽放与延续。雨与鱼,由此产生了一种有关生命的联系,这让人感到神奇。

据说,湖州德清乾元镇的长桥河段曾是观逆鱼的好地段。那里的逆鱼数量极多,鱼群都将黄浊的溪水染成了银色缎带,场面十分壮观。清代章金奏在《清溪渔歌》中写道:“溪流横溢万鱼集,渔舟上下翻腾急。”

逆鱼个头虽小但肉质细嫩,尤其它腹中那黄玉一般的鱼子,味道更是鲜美,故溪边人喜欢捕捞它们做美食。

以前鱼多易捕,价格便也不贵。清代文学家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集》里写道:“(逆鱼)多时贱至每角银毫十余斤,城内店家常积数担,以为待客佳肴。”如今,这种鱼在溪边买也是二三十块钱一斤了。就这,也很难遇到。

桥下溪边捕鱼的人,头戴斗笠,腰系鱼篓,将一张装着两根竹竿的渔网在水中摊开,收起;又摊开,又收起……

桑飞月/摄


站在桥上撒网的倒有五六个。他们一次次将网抛下,又一次次收回。其间除一位渔人捕到一条四五斤重的鲢鱼外,其他人都没收获。对我来说,他们收不收获都无关紧要。我不期待吃鱼,怀着鱼籽的鱼,我下不了口。但我喜欢看鱼,看撒网。

渔网雪白,四周坠着一圈铁链。它被撒开的一刹那,宛如一张只剩脉络的硕大荷叶在空中张开。荷叶肉呢,变成了天上的云。——梅雨季,天空总是一派水墨色,浓黑浅灰的云雾氤氲在一起,像张大千笔下的墨荷被无限放大,也好看。

看着看着,天空中的墨荷就又愈发浓郁起来,空气中浸满雨珠,衣裳渐湿。但桥上桥下的渔人,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他们总以为下一网就能捕到一网逆鱼,或一条大鱼。他们在这场开盲盒的游戏中乐此不疲。

桑飞月/摄


苕溪里真有逆鱼吗?那是肯定的。因为附近的农贸市场上已经有人开始卖了。一些较大的溪边饭店,也开始推出梅雨季特色菜:苕溪逆鱼。

溪乡人吃逆鱼,形式多样。最常见的一种是,将逆鱼去鳞洗净,稍微腌制后,入锅炸,炸至焦黄即可,鲜香酥脆。炸过的逆鱼也可再加些配菜烧成汤汁鱼。如若喜欢吃鲜,则可清蒸……

如此,作为一名在溪边生活多年的厨娘,关于烧鱼的法子,我也是能讲出一堆来的。但是,相比于烧鱼吃鱼,我更希望看到“溪流横溢万鱼集”的场景,那样的话,河面上估计也将飞起更多的鹭鸟。鱼与鸟一起在梅雨中翻飞,那场面,该多么壮观!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