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边美术馆看一场大海的对话:《水双重》王敏杰·余王波作品展

2025-06-12 06:17 浙江宁波

6月9日,在面朝大海的宁海县强蛟镇滨海大道“半岛文荟”,《水双重》王敏杰·余王波作品展隆重开幕,开启了一场关于海洋的对话。

王敏杰与余王波,两位来自舟山的艺术家,他们的生命经验与创作历程都与海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舟山与宁海,这两个北纬29度线上的沿海地域,通过这次展览完成了一次文化地理意义上的呼应。也用艺术作品构建起一个关于海洋记忆、地方认同与艺术表达的复杂场域。

正如展览名称"水双重":既是两位艺术家对海洋主题的双重诠释,也是水性材料在创作中的双重运用,更是海洋作为物理存在与精神象征的双重表达。

王敏杰:出发和开始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敏杰的作品呈现出一种诗性的沉思特质。从《海之七》到《激浪》,再到《海上花》,他的创作轨迹显示出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对海洋表象的描绘,逐渐转向对海洋本质的探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个关于出发和开始的地方……”如王敏杰所言,它唤起人们对远方与归途的哲思。

他的纸本水墨作品《海之七》中,墨色的浓淡变化构建起海面的光影流转,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实则精心安排,试图捕捉海的某种终极形态或精神性表达。

《海之七》王敏杰

海洋既可象征浩瀚、自由,也可隐喻未知、危险或潜意识,《海之七》系列作品中通过视觉上的律动感,时序的光影,让人感受到艺术家对海洋不同状态、时间或情感维度的丰富表达。

海浪在艺术中常象征自然之力、情绪波动或生命能量,但也体现对自然敬畏、内心激荡或社会变革的隐喻。作品纸本木炭《激浪》通过黑白对比表现海的明暗层次与流动感,粗犷笔触强化力量感。而用木炭这一传统绘画媒介,强调手绘的原始情感,暗含对数字化时代的回应。

《激浪》 王敏杰

而在布面丙烯作品《海上花》中,海洋被赋予了某种植物性的生命特征,这种跨物种的想象展现了艺术家对海洋的独特理解——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生命场域。

《海上花》王敏杰

海岛写生《嵊山岛组画》系列则生动地记录了渔民劳作、休憩场景或渔村建筑、海岛风情等,笔触灵动松弛,体现了王敏杰极其扎实的功底。既是对渔民生活的外在观察,也是富含感情的记录,展现人与海洋的共生。

《嵊山岛组画》 王敏杰

余王波:"困难"与"不确定性"

浙江省综合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舟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余王波作为综合材料绘画的实践者,从浪漫主义的抒情描绘转向综合材料绘画研究,试图挣脱有形与无形的桎梏,抵达绘画本体与精神表达的自由转化。

他的作品《航道》系列、《码头》系列、《洋·流》系列、《涂》系列等,画出了心中的冰粉的海,并通过使用海沙、贝壳、盐结晶等自然材料,让画面在传统和现代的对抗与和解中积蓄起更强大的力量。

《涂》余王波


《洋·流》余王波

这种创作方式本身就带有某种海洋特性——如同海水将各种物质溶解、混合、再创造。他的作品表面那些看似偶然的肌理效果,看似随意的色彩运用,实则是对海洋不确定性的精确把握,也赋予了海洋独特而丰沛的生命力。指引我们融入当下的生命体验与时代思考,如何在传统经典与当代艺术理想之间进行精神探索的方向。

《航道》余王波

两位艺术家的共性在于对海洋的持续关注与深度思考。他们都超越了简单的风景描绘,而将海洋视为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通道。王敏杰在自述中提到海是"认识自身,理解自然和世界的通道",余王波则强调创作中"困难"与"不确定性"的价值——这些特质恰恰是海洋的本质属性。

两位艺术家的个性差异同样明显。王敏杰的作品更具抒情性,他的笔触如同海浪般自由流动,色彩运用上偏向含蓄内敛,整体呈现出一种东方式的冥想气质。余王波则更注重材料的物质性与过程性,用色彩与肌理记录创作过程中的各种"事件",体现出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这种差异使得展览形成了丰富的对话关系,如同海水与海岸的永恒互动。

《观沧海·落橙》王敏杰


《离岛》余王波

这个夏日,去海边美术馆——半岛文荟看海吧!展厅被真实的海水环绕,眼前是大海的作品,耳边是真实的海浪声,鼻端是咸湿的海风,这种多重感官体验让展览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呈现,成为一种全方位的感知事件。

当你离开展厅时,或许会像艺术家小时候那样,望着流向大海的河流,思考自己的起点与征途。而这,也许是这场展览最珍贵的馈赠。

半岛文荟门前风景

来自艺术宁波 作者 陈晓旻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