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杭州市富阳区诗词作者潘鹤祥发布了题为《黄梅天,连绵阴雨雨如丝》的诗词,引起诗词爱好者广泛关注。“头条评论精灵”的网友在评论中说,诗意满满的描述,读来心情都跟着潮湿了呢,能问问这首诗的灵感来源吗?“服装定制师萌萌哒”的网友在评论中表示,很欣赏作者的观点。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诗词作家潘鹤祥,一同走进他的诗词世界。
图为潘鹤祥
潘鹤祥,1942年出生,今年虚岁84岁。他1971年参加工作并入党,先后在农业银行富阳支行担任过农业信贷股副股长、股长,企业信贷科、计划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国际业务部总经理等职务。他始终以优秀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曾多次获得浙江省、杭州市和富阳农行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虽然从事金融工作,但潘鹤祥非常热爱文学,在诗词创作领域已深耕多年。2002年退休后,他发挥余热,热心参与《富阳市志》《富阳农村合作银行志》编写工作。2008年后,他开始专注于写文章和诗歌,在老同事推荐下,加入富阳区老干部诗词协会,创作不少诗篇,其中一部分在《春江红叶月刊》《诗词月刊》刊登。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潘鹤祥策划了一本诗集,完成780余首诗歌撰写和整理。
潘鹤祥作品风格独特,在诗词界颇负盛名。谈及与诗词的初次结缘,潘鹤祥眼中闪烁着光芒,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潘鹤祥说,15岁从学校毕业后,因为家里穷,没再继续读书,看了3年牛。后来,在生产队当了会计员,闲暇时候写写文章。文章主题大多是农村生产生活的鲜活故事,展示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接地气、传递正能量,常常被公社广播站甚至县里广播站录用。
潘鹤祥说,在农行工作期间,曾担任过富阳农村金融学会理事、副秘书长、秘书长等职务,自身积极撰写金融研究论文,多次参加省农行举办的金融理论研讨会,共发表过文章26篇,获得过全国、浙江省以及杭州市等不同等级奖项。
对于诗词创作,潘鹤祥有着自己独特见解。他认为,诗词创作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表达和灵魂的倾诉。“诗词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情感和对世界认知。每个字、每句诗饱含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引起读者共鸣。”在创作过程中,他十分注重灵感的捕捉。他表示,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点滴瞬间,可能是一次偶然旅行,可能是与朋友一次交谈,也可能是在某个宁静夜晚独自思考时。为了不错过这些灵感,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脑海中闪现的诗句和想法。同时,他也强调诗词创作需要深厚文化底蕴。他说,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历史和智慧。要想写出优秀诗词作品,必须广泛阅读经典诗词,学习古人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文化素养。
潘鹤祥诗词创作风格兼具现实主义厚重与乡土情怀的温润,在传统格律与时代精神的交融中展现出独特艺术张力。他的诗词具有现实主义底色与乡土叙事。他的诗词扎根于富阳本土生活,以细腻笔触捕捉乡村生产生活鲜活场景。例如《咏秋》中“稻穗丛丛近尺长,亭亭玉米捧金囊”,用白描手法勾勒丰收图景,语言质朴如田间对话,却蕴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赞美。这种“接地气”的创作取向,与其早年在公社广播站撰写农村题材稿件的经历一脉相承,形成了“从生活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作品极少堆砌华丽辞藻,而是通过“偷闲垂钓富春江,旭日朦胧雾里藏”等日常化意象,将富春山水的灵秀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学形象,使地域文化在平实的叙述中自然流淌。
潘鹤祥在诗词创造中,有着史诗性叙事与格律严谨性。他在《百诗颂百年辉煌》等作品中,以史诗笔法梳理党的百年历程,分革命、抗战、解放、建设、改革五篇,每篇以20首诗串联重大历史节点,形成“诗史互证”的结构。这种创作模式既延续杜甫“诗史”传统,又融入地方志编写的严谨性——他为确保史实准确,写作前系统研读党史文献,甚至手抄诗歌请人录入电脑。在格律运用上,他严格遵循律诗、绝句的平仄对仗规则,如《贺杭州崤山红色文化记忆研学馆落成》中“今日崤山气势雄,栽红忆馆露真容”,颔联与颈联工整对仗,尾联“烟火”与“枪声”的意象跳跃,在时空交织中凸显历史纵深感,展现出传统诗词的格律之美。
地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是潘鹤祥诗词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善于将富阳的自然人文元素提炼为诗性符号。他以“文山献瑞”“葛溪夕阳”等八景诗,将地方山水形胜升华为文化意象;在《杭州富阳查岭村八景》中,通过“杨家骑士征天下”的诗句,将查岭村历史传说与革命叙事交织,使抽象的红色精神具象化为地方记忆。这种“地方志+诗词”的创作策略,既延续了《富阳市志》编写的严谨性,又以文学想象赋予历史以温度,形成“史中有诗,诗中有史”的独特表达。
潘鹤祥的诗词属于红色抒情与时代精神的交融。作为老党员,潘鹤祥的诗词始终洋溢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诚。《百诗颂百年辉煌》以“泽东思想世人尊,五卷雄文似宝珍”20等诗句,将领袖思想与地方实践结合;在《咏颂伟大祖国》中,“珍宝岛前枪戟骁,外交善理远谋先”20既歌颂卫国壮举,又彰显大国智慧。他的作品并非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通过“犹似当年枪声隆”24等意象,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使红色主题在历史纵深中焕发感染力。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人抒情”的平衡,在农行富阳支行党课等教育场景中尤为显著,成为连接革命传统与当代价值的桥梁。
雅俗共赏的语言美学,是潘鹤祥的诗词一大亮点。潘鹤祥的诗词在语言上追求“平中见奇”:既保留古典诗词的凝练含蓄,又融入口语化表达。例如《秋钓》中 “偷闲垂钓富春江”,“偷闲” 二字既符合格律,又贴近生活;《咏秋》中 “稻穗丛丛近尺长”,以量化描写增强画面感。他还善于化用地方俗语,如“脑勤、脚勤、笔头勤”等寄语,通过诗化表达赋予其文学美感。这种语言策略使作品在《春江红叶月刊》等地方刊物传播时,既能被专业读者品鉴,又能为普通市民所理解,实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潘鹤祥的诗词风格是传统与现代、地方与时代的辩证统一。他以现实主义的笔触记录乡土变迁,用史诗性的结构重构历史记忆,在格律严谨性与语言通俗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形成 “接地气、有筋骨、传正气” 的艺术特色。这种风格不仅为富阳地方文化注入新活力,也为当代诗词创作提供了“扎根本土、面向时代”的范本。
展望未来创作计划,潘鹤祥表示,将继续坚持自己创作风格,不断探索创新。继续创造一系列以家乡为主题的诗词作品,通过诗词展现家乡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同时,他也希望能够举办个人诗词朗诵会,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感受到诗词的魅力。他还想与更多的年轻诗词爱好者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为培养诗词创作的新生力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采访结束后,我们依然沉浸在潘鹤祥所描绘的诗词世界中。他对诗词的热爱、对创作的执着以及对诗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像潘鹤祥这样坚守诗词阵地的作家,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相信,在他和众多诗词爱好者共同努力下,诗词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董柳燕)
关注浙里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