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望走向希望,从黑暗走向光明,我是曹保印。“中小微企业法律必修课”系列,今天讲第四课:赢了官司却输了企业,这样的官司你打不打?
对中小微企业说,一旦被官司缠身,各种后果都会出现,包括刑事后果。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往往同样是“中小微”。因此,预防和避免诉讼,是中小微企业主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有些人迷信赢官司,认为大不了打一场官司,岂不知,一旦启动打官司的开关,后果往往会演变得不可控,即便赢了公司,可能却会失掉整个公司;还有的时候,只能拿到一张判决书,而拿不到实际的利益。在司法实践中,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必须要引起中小微企业主的高度重视。
企业主必须牢记:“预防一例诉讼,胜过赢十场官司”。预防的具体操作办法是什么?企业主更必须要清楚。从表面上看,“赢十场官司”自然是好事,但要想“赢十场官司”,包括律师费、打官司的时间成本和精力、企业的美誉度等在内,又需要付出多少代价?这笔账又该怎么计算,才算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法律效益达成了平衡?这些问题,中小微企业主都必须审慎思考,冷静决策。
在北京国咨律所的司法实践中,中小微企业因诉讼引发的蝴蝶效应,往往远超企业主的预期。“赢了官司却输了企业”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唯有建立系统的法律风险防火墙,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通过典型案例解析、预防体系构建及成本效益核算,揭示诉讼风险防控的核心逻辑。
(北京国咨律师事务所律师拍摄)
先看两个典型案例。
一个是因诉讼引发系统性崩盘,即某公司“胜诉破产案”。该公司因供应商违约提起诉讼并胜诉,获赔120万元。但诉讼期间,账户被保全冻结6个月,现金流断裂;关键客户因担心合作风险转投竞争对手;银行抽贷300万元,引发连锁债务危机;胜诉后3个月申请破产清算,执行到的账款仅够支付破产费用。
另一个是电商企业“连环诉讼陷阱”。该公司与离职员工劳动仲裁败诉赔偿5万元后,其他13名员工集体提起同类诉讼,平台以“经营异常”下调店铺评级致销售额暴跌60%,投资人以“管理失序”为由撤资,公司结局是累计赔偿87万元,公司估值缩水90%后被收购。
这说明,诉讼不仅是法律博弈,更是企业生存能力的全面考验。即使个案胜诉,引发的商誉损害、资金冻结、合作方流失等隐性成本,往往远超诉讼收益。
要预防诉讼,必须要掌握三大核心策略,一是企业治理防火墙建设,做好动态股权设计;二是由专业律师协助运作合规委员会,审查重大合同履行情况,定时排查劳动用工风险,修订企业合规手册;三是做好业务流程风险阻断,严格落实合同管理四步法。签约前审查,使用要素审查清单,如主体资格、履约能力等;条款设计,采用“违约金阶梯条款”;履约跟踪,建立电子履约台账,关键节点提前预警;纠纷处理,约定强制调解条款。
同时,要明确劳动用工红线,全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含电子合同),工资条经员工签字确认,加班审批线上留痕,严禁扣押证件和收取保证金,严禁不缴社保,发放现金补贴;有建立危机应急响应机制,做好诉讼风险评估,设定风险等级、触发条件、应对策略。比如,涉诉金额大于净资产30%,设定为“红色”,立即启动融资或资产处置;核心账户被冻结,设定为“橙色”,启用备用账户体系;涉诉信息被公示,设定为“黄色”,迅速发布官方声明,控制和引导舆情。
(北京国咨律师事务所律师拍摄)
关于诉讼成本效益核算,以标的额100万元案件为例,显性成本如律师费、诉讼费、保全费、鉴定费,直接成本合计8.88万至31.38万元,占标的额8.88%-31.38%;隐性成本如商誉减值、融资成本上升、管理层精力损耗、员工流失率等,相当于标的额的80%-150%。而预防投入产出比则是,典型预防套餐,对中小微企业来说,律师顾问年费在5万至8万元之间,风险覆盖却可以减少90%的突发诉讼,降低60%的败诉赔偿风险,并能维持融资估值稳定性,按中型企业年营收500万元测算,预防投入与潜在损失比可达1:12。
特别提醒的是,有四条诉讼预防底线,企业主是要必守的:金额警戒线,单项交易额超过净资产10%必须律师审查;合同数量线,每年签约超50份需引入审查系统;用工规模线,雇佣人数达20人必须配备合规官;纠纷响应线,收到律师函72小时内启动应急评估。
中小微企业的诉讼风险防控,本质是建立“法律成本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治理能力。通过将年均营收的1%-2%投入预防体系,可避免10%-20%的潜在损失。当企业主理解到“每份规范合同都是利润保障,每次合规审查都在创造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基业长青。请牢记:法庭上的胜利从不是企业的胜利,持续远离诉讼战场才是最高明的企业经营策略。
我是北京国咨律所首席顾问曹保印,如果您正经营着中小微企业,遇到了法律问题希望咨询,请给我留言。国咨律所将不负所托,为您的企业保驾护航,让您的创业之梦乘风破浪,我们共同谱写事业华章。
(本文根据北京元法堂、北京国咨律师事务所首席顾问曹保印【曹说法·民营企业系列】视频整理)
国咨说法
北京国咨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