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古村落

编辑于2025-06-10 14:58 浙江杭州

许村位于安徽省歙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许村镇,始建于东汉,古称富资里。梁大同二年(536),村民为纪念南朝梁新安太守任昉,改名为“任公村”。唐朝末年,许儒为避战乱,迁徙歙县黄墩,其次子许知稠定居任公村,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为许村。许村地处黄山箬岭南麓,四面环山,村庄临水而建,村落布局呈“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风水格局,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许村有“徽派建筑博物馆”之誉,黛瓦白墙的古宅大院,高入云霄的各式牌坊,比比皆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建筑仍有100余幢,其中16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非常罕见,是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许村不仅古建筑群规模宏大,而且人才辈出。历史上许村出过1名状元,48名进士,53位举人,被誉为“徽州第一进士村”。如今更有一家五博士,一村五院士,是全国平均学历最高的村。行走在许村的大街小巷古宅大院中,使人感到淑气旺盛,可谓真正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

薇省坊

五马坊

大观亭

云溪堂

大郡伯第门楼

人们到许村旅游往往会惊叹于恢宏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除此之外,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在此发现了任昉晚年的踪迹和许询后裔的大规模集居地。

任昉(460-508),字彦升,乐安郡博昌(今山东寿光市)人,南朝梁著名文学家、藏书家、方志学家,“竟陵八友”之一,与沈约并称“任笔沈诗”。任昉自幼好学,聪明神悟,才华横溢,知名乡里。出仕后先后在京城任过黃门侍郎、吏部郎中、礼部郎中、御史中丞、秘书监、领前军将军。天监二年(503)和六年(507),又分别出任过义兴太守和新安太守。 任昉文学造诣很高,尤其擅长记叙文,落笔成文。在方志学方面成就更为突出,他在陆澄《地理书》的基础上增补84部志书,汇编成《地记》,共计252卷,被《四库全书总目》称为“丛书之祖”。

任昉对我的影响很大。前些年,正是他的“武陵源在吴中”说,使我下定决心寻找“桃花源”,并最终成就了《再寻桃花源》一书的出版。随着对任昉的深入了解,我对他的人格魅力,文学才华钦佩不已。他心系百姓,清正廉洁。天监二年任昉出任义兴太守时,正逢当地闹灾荒,他就用自己的俸米熬粥赈济灾民,救活了2000余人。而自己家节衣省食,到离任时全家只剩下七匹绢、五石米。回到京城没有衣服可换,全靠镇军将军沈约接济。天监七年(508)任昉在任上去世时,家里只剩下二十石桃花米,没有钱财安葬,棺材只能用杂木做,装殓的也都是他的破旧衣服。他临终遗言:“不许以新安一物还都。”他守正创新,务实有为。在新安郡任上,他不事边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遇辞讼者,就地解决。他视野开阔,文风细腻。所到之处观察细微,一草一木烂熟于心。譬如历史上名人大家写钱江潮往往写他的气势磅礴,撼天动地。而任昉的《济浙江》:“昧旦乘轻风,江湖忽来往。或与归波送,乍逐翻流上。近岸无暇目,远峰更兴想。绿树悬宿根,丹崖颓久壤。”则用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晨风江波与船只的互动,浪击江堤树根悬露江面的风光。这种细腻的描写,没有长期细心的观察,是难以做到的。《梁书》评价任昉:“昉雅善属文,尤长载笔,才思无穷。”兰陵太守王僧孺认为,任昉“学问超过董仲舒、扬雄。以他人之乐为乐,他人之忧为忧,其行为可以激励风俗,其品德可以淳厚人伦,能使贪夫不妄取,懦夫有所为。” 

天监七年,新安太守任昉行春至富资里,见此地四面环山,土地平旷,水源丰富,遂组织村民种植桃花稻,使当地稻谷产量大幅提升。又见富资里地处歙北交通要道,就信宿现场办公,解决了不少积存多年的民事纠纷。梁大同二年(536),村民为感恩任昉的功德,改村名为“任公村”。

许村又是东晋名士许询后裔的集居地。因我是许询的五十八代孙,近年来对许询的踪迹及后裔的分布情况十分关心,在此发现许询后裔的集居地,自是十分惊喜。

许询(约330-361),东晋文学家,玄言诗代表人物,会稽内史许歸次子,从小才华横溢。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时代,要做官轻而易举,但他清心寡欲,不慕世利,不想参与政治。朝廷一再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后来,为了避免得罪王室,摆脱做官,许询从山阴迁居永兴。可到了永兴,朝廷还是征召不断,许询没有办法,于是决定隐居。“遂舍永兴、山阴二宅为寺。”许询舍宅为寺后,隐居皋屯(今萧山楼塔)。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辞职迁居剡县金庭,许询得知后迁居剡县,与王羲之为邻。并吩咐三个儿子迁居旁邑。长子元之迁居诸暨,次子仲之迁居东阳,三子季之迁居台州,只有小儿子珪之留居永兴。

四友图

许儒是徽州的始祖,是唐朝宰相许敬宗的第七世孙,而许敬宗是许询的第九世孙。安史之乱后,许氏家族的政治地位日渐衰落。许儒虽受祖上荫庇,在朝廷谋得“大理评事”一职(村史记许儒被赠吏部尚书,待考),但已远非前辈可比。907年后梁朱温篡位,许儒为避战乱,迁徙于徽州歙县黄墩,他的次子许知稠定居于“任公村”。

在许村说起许氏家族,村民都以许儒的曾祖父许远为自豪。许远祖父许彦伯曾任太子舍人,父亲许望也官至右羽林将军,他自己在安史之乱前任睢阳太守。安史之乱时许远与真源县令张巡死守睢阳城,以7000人的兵力,抵抗1.3万叛军十月之久,最后因城中粮尽,援兵未至,为国捐躯。许远和张巡力保睢阳不失,保障了江淮经济命脉,朝廷念其忠勇,追赠荊州大都督,封“忠义公”,图像挂凌烟阁,敕建双忠庙于睢阳,按时致祭。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断对许远和张巡加封,强化了他们“忠义保国”的楷模地位。到清朝时,许远的塑像被请进太庙,成为41个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许远画像

为了缅怀先祖,教育后代,许村后人每年正月十五都会举办“大刀灯会”(许远曾自创“许家刀法”),以此来纪念和传承许远的忠勇精神。

许村位于歙北要道,历史上兵灾严重,特别是明清之际的抗清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破坏最烈。如明清的抗清战争,因许村支持抗清,遭清军报复性焚掠,“大邦伯祠”及部分民宅受损。又如太平天国战争,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攻入歙县,许村再遭焚掠,“大观亭”、“高阳桥”及民居破坏严重。连续的兵灾使许村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但尽管如此,战后许村人捐款赠资,迅速重建家园。许村人历来尊师重教,文风昌盛。在南宋时许村就建有“双桂堂”书院,历时800余年。由于许村重教兴教,历史上人才辈出,比较知名的有明代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

许国1565年中进士,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1583年因力主出兵云南“平夷”有功,晋升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为表彰许国的功绩,1584年万历皇帝下旨,由地方官府出资,许国参与设计,在徽州古城建“许国石坊”(又称“大学士坊”或“八脚牌楼”)。许国清廉刚正,务实干练,振兴教育,重视人才。他的事迹和牌坊至今仍是徽州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

位于歙县徽州古城的许国石坊


许承尧1904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翰林之一,曾任内阁中书,甘肃省政府秘书长。在甘肃任职期间,推动当地学堂教育。后因厌恶官场倾轧,辞官归乡,专注学术。抗战时期,拒绝日伪拉拢,坚守民族气节,以著书自遣。其主持编纂的《歙县志》,被誉为“徽州百科全书”。晚年在家乡举办私塾,培养人才。许承尧的一生,既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终结,又是现代学术的先驱,他的著作至今仍是研究徽学、晚清民初历史的重要资料。

许村虽然已经历了1800余年的风雨,但当我们站在村口的昉溪旁,远眺被金黄的油菜花簇拥的古村落,只见高高的马头墙、挺拔的各式牌坊,仍显露出勃勃生机。

晚霞下的许村


参考书目:

1、《梁书》姚思廉撰 中华书局2003年版

2、《南史》李延寿撰 中华书局2023年版

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 中华书局2007年版

4、《后唐书》(后晋)刘昫撰 中华书局1975年版

5、《新唐书》欧阳修、宋祁撰 中华书局2003年版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