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获得者 - 修扬
靠近光的方向
2025.6
当自律成为底色
当热爱点燃征途
她用行动诠释着:来路从无坦途
但每一步深耕,都在丈量着与光的距离
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警察学院
2023-2024学年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治安学专业
2022级本科生修扬的故事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自己,我觉得应该是“踏实严谨的乐观主义者”吧。」
“把‘踏实’磨成利剑。” 这是修扬高中时贴在书桌前的便签。每当有些进步,修扬都觉得是在对自我的肯定与激励。
踏实严谨的乐观主义者
「如果说有什么特质是自我认知和他人评价高度重合的,大概就是这种“较真又蓬勃”的统一。」
中共预备党员,获得校一等奖学金3次,二等奖学金2次,三好学生1次,优秀学生干部1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持有两项软件著作权,申请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主持立项并结题2023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参与立项2024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赴华东政法访学成绩满绩,主持立项并结项1项校级课题,参与3项校级课题......
从大二担任礼仪社核心成员,带领团队策划校十佳歌手、廉政舞台剧等活动,到作为校学生会督察两度斩获 “金牌校督” 称号,她始终以 “严谨细致” 回应每一份责任。
认真做事,踏实做人,这种具象化的“踏实”,最终都化为成长路上点点滴滴的见证。锚定了目标她就会努力去实现,并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很幸运的是,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就像母亲说的,只有做足了准备,好运来了才能接住,当然做足了准备,运气自然就来了。当然,家人和朋友们的支持也是我勇敢大步向前的底气。」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日日夜夜的埋头伏案,而始终照亮这段旅程的,是初高中班主任反复叮咛的“天道酬勤,踏实静慧”。那些与孤灯相伴的深夜,那些在困惑中执着前行的日子,终因这份对箴言的坚守,让每一刻都盛满了时光的重量与信念的光芒。
「成长往往就发生在对“知识盲区”的探索中,每当想放弃时,我就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开始,就要坚持走完这段路,永远走在路上。事实证明,那些在迷茫中依然前行的日子,终将以回响的方式,回馈给永不言弃的自己。」
修扬高中时期(右)
那些静静沉淀的时光,早已在日复一日中闪烁出别样的光芒。当图书馆的灯光陪她度过数个夜晚时,她明白:所有被汗水浸透的「此刻」,都在为某个「未来」埋下伏笔。而这份在时光里悄然生长的力量,正悄然勾连起另一段关于「念想」的故事 。
念想
记得刚踏入浙警校园的那个夏天,一位师兄在闲聊时告诉她:「治安系有去华东政法大学访学的机会。」这句看似随意的提点,如同埋下一粒种子,让“去华政访学”的念头在她心里悄悄生根发芽。
对她来说这不只是单纯的“去华政”,一路上要收获的成就也足够值得为之努力,同时也是一个让自己向外探索的机会。
带着这份心底的期待,修扬在浙警院的每一天都像是在为梦想蓄力。前期的成就也让她在面试环节能够自信回答。当手机屏幕跳出录取消息时,心跳声盖过了窗外的蝉鸣,她知道这一路以来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
念想终于落地,在华东政法大学的访学经历确实让修扬深刻地感受到这所法学殿堂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学术氛围还是校园文化都充满惊喜。
修扬回忆起第一次进图书馆的时候,她说:「走进华政图书馆大堂的瞬间,当时就被里面大家哗哗背书的场景给震惊到了。」而霍格沃兹辩论赛的现场,选手们从案例的证据攻防到法理思辨的激烈交锋,让她在思维的碰撞中真切触摸到法学的鲜活肌理。
「印象最深的还是观看华政原创大型话剧《立场》吧,如今都已经成功登上国家大剧院了。」这部剧将党性原则与法律权威熔铸一体,整个剧的编排、人物塑造都非常的用心细心,是经过届届传承下来的话剧表演。「那场跨越时空的话剧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庄严的“法”,也让我感受到了法的人情与正义,更让我看到了华政深厚的人文底蕴。」
真正的法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塑造。这种将专业精神融入日常的校园文化,或许正是“像法律人一样思考”的最佳启蒙。
而如今她也终于成为了能够带领师弟师妹前行的师姐。这或许就是榜样的力量:不是完美的标本,而是真诚的陪伴;不是单向的指引,而是双向的奔赴。原来 “成为榜样” 的意义,就是让曾经接过的光,以更温暖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
当你成为别人的坐标时,才真正懂得,成长从来不是独行的山路,而是一群人互相照亮的星河。那些在迷茫中递来的纸巾、在瓶颈时分享的思路、在深夜里陪你复盘的身影,最终都化作了她身上的光,继续照亮着更年轻的脸庞。
在迷茫里凿出光的形状
修扬的科技创新之路,是一场用 “问题意识” 撬动学科壁垒的冒险。
「大一寒假参加新苗计划时,我和团队其实都还处于懵懂状态。面对选题和申报书的撰写,我们当时掌握的专业知识非常有限,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记得当时我们分头在知网上查文献、做笔记,晚上就语音通话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思考思路。」
为了获取一手资料,她当时还到当地派出所做实地调研,和网格员直接对话。申报书的撰写和修改,前前后后迭代了很多版本,她也很感谢一同奋斗的组员共同创造出了成果。
「到了大一暑期准备统调大赛时,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很多统计学方法我们还没系统学过。我向高年级师兄借来教材,配合网课资源自学SPSS操作,有时为了弄懂一个检验方法要反复看三四个教学视频。最终完成的方案和报告加起来有将近150页word,每一页都是和组员们推敲出来的成果。」
最终项目成功立项的那一刻,她好像突然意识到,这段经历最珍贵的礼物其实是当时把 “不可能” 变成 “可能” 的勇气与拼劲,而那个敢在未知面前迈出第一步的姑娘,早已在心底种下了不怕失败、敢于破局的种子。而大一的新苗项目,正是这颗种子破土的第一缕春风。
受师兄师姐的启发,她加入数学建模团队担任论文手——这个需要将复杂算法推导、数据模型转化为逻辑清晰学术文本的角色,对文科背景的她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打通文理思维的桥梁。亚运会延期的通知打乱了团队原定的封闭式集训计划 ,尽管因此错失了集训。但她在美赛备赛中 “以赛代练”,在与队友的共同讨论与打磨中进步。
凭借这种将文科细腻思维注入技术领域的努力,她在收获2023年美赛S奖与202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创新创业团体二等奖的同时,也收获了一次有益体验。
修扬的故事,为所有心怀创新的人点亮了一盏灯:无需等待天才的灵光乍现,只需带着对现实的追问上路,在跨学科的协作中交换思想的火种。当我们把“公安的需要”刻进基因,把“人的温度”融入代码,每个学科的碎片都会拼成照亮实战的星河 —— 而我们,就是手握拼图的人。
在热爱的褶皱里,藏着生活的光
修扬的生活从不是单线条的勾勒,而是一帧又一帧被热爱所浸透的光影—— 当藏蓝的警服遇上飞盘,当严谨的法条撞上汗水,那些看似紧绷的日常褶皱里,正闪烁着青春的跃动。
从高考结束后开始接触飞盘,到作为校飞盘队的一员,她曾与队友并肩征战首届中国大学生飞盘联赛,在赛场上奔跑、传接、呐喊,最终斩获第十一名及 “飞盘精神奖”。
这项运动融合了速度与团队协作,不仅让她释放压力,更教会她用 “盘不落地,永不放弃” 的精神来面对生活挑战,每一次的传递都藏着破局的可能。
健身和户外放松早已成为修扬调节学业压力的重要方式。每当感到疲惫时,她会选择到健身房爬坡、跑跑步,或是参加瑜伽课程,让运动产生的内啡肽和多巴胺唤醒身体能量。「天气晴好时,学习累了就更喜欢到校园草坪晒太阳、吹风、听听音乐,这种“运动+自然”的调节方式也算是一种劳逸结合,既能放松心情,又能保持思维活跃。」
当然,修扬假期里也爱出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体验不同地域的韵味。「其实现在很多大三同学都在用类似方式充电,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休息时尽情放松,学习时高效专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学习生活循环。」
对话修扬:
那些藏在 “较真” 背后的温柔
Q
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你在浙警院的时光?
修扬:“探索” 吧。坚持往前走,每踩实一步,就点亮一片新的风景。
Q
对想做跨学科的师弟师妹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修扬:别怕尝试。跨学科之路看似复杂,实则充满无限可能。要勇敢挑战自我,跳出舒适圈,肯定能收获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与更丰富的成长体验。
Q
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人呢?
修扬:未来想成为为社会持续发光发热的人。我一直秉持真心换真心理念,因此我希望在未来的警务工作实践中能为群众解难题、为社会做贡献,愿在刚性执法中推动前置法治教育,做温暖法治之光。
有时她会反问自己
人生究竟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而这段旅程早已给出答案:「恰似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挑战自我与成长的过程。」
那些改到凌晨的错误
那些跨学科碰撞出的火花
最终都成了她脚下的土
让每个挑战都变成了破土的契机
而她,也正在这些裂缝里
慢慢长出新的翅膀
修扬的故事里
藏着当代青年最动人的成长逻辑
不被专业标签束缚,不在舒适区停滞
用 “较真” 叩开未知的门
用 “踏实” 铺就向上的路
采编 | 余佳阳
责编 | 薛屹然
核发 | 陈于慧
浙江警察学院
浙江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