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第四批名优“土特产”名单,泰顺杨梅榜上有名。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县政协持续数年的积极助力。
泰顺杨梅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明朝弘治年间《温州府志》记载:“杨梅,泰顺尤盛。”这一传统富民产业,一直以来备受政协委员的关注。
2022年县政协全会期间,县政协委员张碎秋在小组讨论时建议,全力打造泰顺杨梅“绿色食品牌”。建议得到县农业农村局的重视采纳,对杨梅生产主体库进行更新,确保生产主体纳入追溯平台进行数字监管。同时,发布杨梅质量安全法定责任行政告知书,指导生产主体科学用药,推行杨梅绿色生产。
种植杨梅“靠天吃饭”,倒春寒、严重雨水等天气,都有可能让梅农辛苦培植的杨梅树毁于一旦。2023年,县政协委员林敦穗实地调研后建议,推进大棚杨梅种植,加强大棚构造、棚膜管理、温湿度管理、土肥水管理、果实管理、树体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支持,最大程度减轻气候对杨梅生产的影响。相关部门积极采纳,百丈镇飞云湖居委会党支部专门组建党员技术攻坚小队,邀请杨梅种植专家开展技术培训,通过“支部包项目、党员包技术”模式,帮助百湖共富工坊打造温湿度传感器、水肥一体化、自动喷淋装置等数字系统,建成杨梅智能大棚,有效提升了杨梅品质和果农收入。
▲百丈镇百湖种植专业合作社杨梅棚
杨梅有“一日味变、两日色变、三日全变”的特性。如何给杨梅保鲜?2024年,县政协委员刘克贵通过提案建议,加强杨梅保鲜新技术研发,缩短杨梅库存、运输、周转时间,让杨梅卖得更远、卖得更多。提案办理单位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办理工作,进一步加快杨梅运输冷链建设,越来越多的泰顺杨梅“走出”泰顺,一批高山东魁杨梅还打“飞的”前往加拿大,实现了泰顺杨梅出口零的突破。在提案办理的推动下,泗溪镇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进行农业发展党建联建,定期开展杨梅修剪培训、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培训。
在县政协倾力助推下,杨梅已成为泰顺重点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梅林总面积达6万多亩,共有企业(合作社)200多家,涉及从业人员2万多人。县政协主席赖立峰表示,要继续发挥政协优势和委员专长,助力杨梅产业更快更好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徐建平
来源:联谊报
制作:朱敏敏
浙江政协同心苑
浙江省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