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回来了,还想到它

    2025-06-05 05:00 浙江嘉兴

    去了趟厦门,回来了,还想到它,为什么还会想呢?

    早先读中国近代史的时候,知道英国佬打开中国的大门,逼着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其中有开五埠为通商口岸,厦门算一埠。算一埠的厦门在哪里?我脑子里是靠东南沿海,再详细一点,是后来福建省的一个市,这是最初的厦门印象。

    也在那个时候,从鲁迅作品的阅读中,又知道了鲁迅先生自己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到厦门大学教过书,时间不长,不到半年嘛!匆匆来,匆匆离开,却题写了“厦门大学”四个字,以后才知道这四个字放大了刻印在厦大校门的上方。我从《今日头条》的一条消息中看到过一张照片,凯旋门式的厦大门额上确有“厦门大学”这四个鲁迅先生的墨迹,烫了金色,真好看的毛笔字!

    但据说精细的人指出这四个字里面有三个是写错的,哪三个呢?除了“大”字无所谓对错外,其余等于都错了。厦门的“厦”,那个厂字头一横上面多出来一点,“门”字呢,上面该有一点却少了这一点,“学”是该有一个中间的平宝盖,却没有,单单上面一个近似的小字,下面一个子字,说的也真像是那么回事。那么,精细的人是独具慧眼,好来一次有效的纠错了?我倒觉得这四个字是鲁迅特有的,特有的那个味,温润儒雅,草书里或说行书吧,“简笔”是正常的,只要看上去不是有意省力气或增加负担,整体上能使人读懂会意,又有一个个性化的书法美扑面而来,这就够了,退一步想,鲁迅先生当初临笔挥毫,或许另有寓意,每一个字长什么样他不会不知道。

    因为有厦门大学,到了厦门,就想去看一看,一问,一位朋友说疫情期间,厦大对外是不开放的,也只好打消了要去看一看的念头。还好,去了厦门,就算不去厦大,还有个鼓浪屿可以去。鼓浪屿在厦门的沿海对面,很近,我们乘渡船到屿上,导游在一路的讲解里,忽然回首指着屿对面的厦门说:“那个红房顶就是厦门大学,”还补充介绍说这个大学是厦门的名人陈嘉庚出资建造的,我才看到远处红顶房子的厦大,也才知道厦门大学的创建者。想当年鲁迅先生到厦大任教是什么一个缘起呢?约略记得是身为漳州人的林语堂推荐鲁迅去那儿的,漳州与厦门相邻,没准好朋友就在那儿(后来读到林语堂《想念蔡元培先生》一文,才知道原来那时候林语堂就在厦门大学)。其时,林语堂与鲁迅私交还不错诶。到了厦大后,鲁迅面对不远处的鼓浪屿有何感想?我不知道,但鼓浪屿西南角上矗立的郑成功雕像肯定还没有吧,因为看起来比较新。鼓浪屿是早有了,有不少参差忽现的西式洋房,有屿边沿海苍翠的柳树、松树、叫不出名字来的树和一系列花花草草;海风起伏,阳光热烈,鲁迅先生会有一些快乐吗?国事家事堆在心头,无论厦门临海,加上厦门大学对面的鼓浪屿,风色比之内地的城市要透亮得多,而人的心思只要被种种遭遇所纠缠,就不太会去留心周边的美景了。

    厦门原来是一个岛,去了才知道,我们是从叫“集美大桥”上被带进厦门的,两边都是海水,经过的时候似平平静静,那一头是厦门,林立的高房子,看上去富裕闲静,比起上海、杭州那些大城市来,这些高房子要低一些,色泽也没有那么鲜亮,感觉上它们的建筑年代要稍稍向前推,这是否是厦门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一个,开发得早,高房子出现得也早,这么一早,建筑的外观到现在就不太显眼了,后起的上海或杭州等城市建设更现代一点,参差起伏更大。但是,厦门透着一种历史感的厚重,好像有自信,有大气,单说那些不知名的住宅群,虽然前前后后建起来时差也挺大了,就是大致给人以一种厚实饱满的感觉,我不确定地想,是否因为自古厦门就被海水包围着,海风说大就大,说来就来,一到要建新房子了,就会天然地与内地某些精瘦狭长的建筑形成明显的反差?

    说到城区的厦门,分作两个区,靠近大陆一面的区叫“湖里”,那个一时声名鹊起的“远华码头”就在湖里的一侧;靠鼓浪屿的一大片是“思明”区,这个区囊括了老厦门。大陆进入厦门的道路除集美大桥外,还有“海沧大桥”,还有一个就是那个承载快速公交车的桥,叫什么桥,我不知道,也没有问。这个桥自大陆向岛延伸之后,差不多贯通了全岛,由北向南一座桥,人走在街头向上看,不时会看到凌空穿梭的桥身,底下粗壮的桥柱也相应间隔似地穿梭在厦门的主要街道之间,成了一种特有的景观。我曾留意看桥柱底部叫作桥墩的四围,爬满了我们这儿熟称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茎叶蔓延得满柱满墩都是,既浓密又绿得浓,给夏天的厦门添加了一些清凉。

    我说不上厦门的好坏,这又不需要我说的,以前说到厦门,有点印象,现在到了厦门,厦门早已不是以前的厦门了。不过,老城区还在,我们走着去看过,街道是窄的,店铺是小的,多有卖扁食和沙茶面之类,还有其它特色小吃,我吃过两种,就是上面例举的两种,感觉上总不似自己家乡的可口入味,这大约是不习惯的缘故。生活在厦门的人,或者说原住民原厦门人吧,厦门是故乡,吃在这里,住在这里,都习惯了,习惯就成了自然,就喜欢上这个故乡。想到现在城市的变化快了,这些快了的变化,从外观上看是房子高了多了,漂亮了,交通也多层了,比如厦门有城际快速公交在这个城的上空盘旋;本质上呢,只要是中国的,城市也好,乡镇也好,都在变化,这个变化最终的结果是人也变化了,不再享受贫穷那会儿的简单快乐,而满脸都带着好像与富足俱来的忧心忡忡,这是这个时候我想到的,和厦门没有关系。

    还有,厦门的“厦”应该读“xià”,不读“安得广厦千万间”里的“shà”这个读音,在汉语里只有厦门的“厦”读作“xià”,也奇怪了,就算不识字的中国人,也不会把厦门的厦叫错。

    写于2021年7月19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