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细说——碧艾香蒲处处忙

2025-05-31 00:04 浙江杭州

                       作者:曹文远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现在人们大多只知道这与悼念屈原有关,但极少知道端午节原本来自先民们的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我国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每七宿为一组,东方为苍龙,包含了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这七宿分别象征龙的不同部位,共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央,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正如《易经》九五爻:“飞龙在天”。古人在“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以及举办一些喜庆的活动,特别是与“龙”相应的活动元素,如划龙舟这类活动,或是藉此吉日做一些祈福辟邪的活动等。端午是“龙的节日”,因此,中华民族又称为龙的传人似乎名副其实名正言顺。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端亦有开端、当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躲午节、屈原日、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解粽节、端礼节等。

端午节风俗也有很多,而挂艾草、插菖蒲、吃粽子大概是全国最流行的主题。其它如戴香囊、饮雄黄酒、拴五色丝线、吃五毒饼和咸蛋悬钟馗像、游百病、赛龙舟、放纸鸢等‌风俗,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重头戏不一样。如有的地方饮雄黄酒,有的地方拴五色丝线,有的地方赛龙舟,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这些风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庆祝活动,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首先,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角,重头戏。粽子又称“角黍”或“筒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粽子通常用箬叶或芦苇叶包裹糯米和其他食材,形状多样,口味丰富。吃粽子的习俗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象征着团圆和孝道。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临近前,我们都会到山中竹林或河边芦苇中寻找包粽子的叶子——竹笋脱落的外衣和芦苇的叶,这些叶子采回来后,一般要在清水中浸泡几天才能使用。两种叶子包出的粽子,颜色不同,味道不同,大小也不,一般竹笋叶大,芦苇叶小。我们家乡因为极少芦苇,所以大多使用的是竹笋脱落的外衣。此外,还要到山上,寻找一种草,我们当地叫“赖巴根”或“芦葱”,还有一种长在水边的细细的叫“老头胡”的草,这两种草晒干后很结实,用来包粽子格外香甜,平时多用来捆扎秧苗,至于用麻绳或线捆扎粽子那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那时想吃粽子也只能等到端午节才有。平时既没有人包,也没有吃粽子的习惯,吃粽子是五月初五端午的“专利”。如今粽子品种多得令人数不胜数,各种馅的也五花八门,超市货架上,网上,高速路上的服务区,随处可见,随时可食。只是这些真空包装的绿影永远鲜亮,却再闻不到柴火熏染的草木香。某日拆开速食粽的刹那,塑料膜裂开的声响,划破了记忆里那声悠长的“吃粽子喽——”。原来有些童年的滋味,是即食时代永远解不开的情结。

其次,挂艾草和插菖蒲,是为了驱邪避瘟。艾草具有驱蚊虫和净化空气的作用,而菖蒲则内含多种香料,如白芷、艾叶、辛夷等,既能避邪又能点缀装饰‌。

再次,吃“五黄”,传统习俗中的“五黄”通常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或黄酒)‌,这一组合常见于江南地区,旨在驱邪避毒、顺应节气。由于地域差异,部分地区可能将黄豆、黄梅或黄泥螺纳入五黄之列。饮雄黄酒的传统源于雄黄能驱虫解毒的观念。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的说法‌。

此外,戴五彩线,我们家乡还有给儿童少年拴五色丝线的习俗。我记忆中直到上了小学三年级后才不愿意拴五彩线,感觉那是女孩子才戴的。佩戴五彩丝线需遵循严格仪式:须在端午清晨、太阳未出时系上,且佩戴者不可说话;解下后需在首场大雨中抛入水流,借自然之力净化灾厄。端午节正值仲夏“毒月”,古人认为此时阴气萌发,易染疫病。五色丝线象征五方神灵护佑,可驱除蛇蝎毒虫、瘟疫邪祟。五彩丝线的习俗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观念,即金、木、水、火、土对应白、青(蓝)、黑、红、黄五色,象征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五色丝线被认为能调和五行之力,驱邪避灾。五色被神化为吉祥色,并逐渐成为端午节的重要符号。部分学者认为,五色丝线可能源自古代南方越人的文身习俗,越人通过“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五色丝线系臂可能演变为文身的替代形式。晋代文献还提到用五色丝缠绕粽子投入江中震慑蛟龙,进一步强化了五色与驱邪的联系。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明确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寄托了对健康长寿的祈愿。系于儿童手腕、脚腕或脖颈,寓意“锁住”生命,直至七夕或特定节日解除,民间传说将其扔入河水或焚烧,可带走疾病与厄运,象征延续福运。

最后,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划船竞相捞救,从而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赛龙舟活动。不过,这项活动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在各地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如纪念女民主革命家秋瑾、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等‌。赛龙舟多流行于两湖和两广等南方地区,我们家乡不当年是不曾有的,直到最近几年才流行。那次端午节放假回家,家乡最大的水库里正在举办第一次龙舟比赛,各乡镇都已派出了代表队,两岸挤满了围观加油的群众。只见艄公将朱砂笔在龙头双目间一点,鼓手的铜锤蓦然炸响。龙舟如离弦箭般窜出,两岸的彩绸迎风招展,欢声笑语响彻云宵。河水劈面扑来,咸腥的浪沫混着汗珠滚进嘴角,桨叶入水的刹那,能听见木头撕裂水面的脆响。“压住!压住!”鼓声陡然急促,船身开始颠簸。一个个小伙奋力找浆,脊背弓成满月,我看见前方的终点线越来越近,鼓槌急促如雨点,整条江水都在龙腹下沸腾。当我们的船头撞上浮标红绸,斜插的船桨激起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片片飞溅的日光。河面浮金跃动,所有龙舟都成了水中游龙,在粼粼波光里悠哉悠哉地游弋。现如今,龙舟竞渡已成了各地一项文化体育赛事,平时也能常见到。

对于端午之风俗,我认为在众多描写端午的古诗词中尤以元代舒頔《小重山·端午》最好。其词曰:“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端午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字数:2800)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