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蔚蓝 向“新”发力
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
浙江海洋大学精心组织了主场活动
更有一批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学生创新成果
与科普新星崭露头角
共同奏响创新与科普的交响乐章
5月30日上午,浙江海洋大学举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校长武传宇、舟山市科协主席陈文斌出席并致辞,副校长卢金树主持会议,校党委委员、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林静出席活动。
武传宇向全体科技工作者们送上了诚挚的节日祝福,分享了学校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鼓励全校科技工作者要继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科技创新的伟大实践中,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创新赋能,为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陈文斌高度赞扬了浙江海洋大学在海洋科技创新、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表示舟山市科协将一如既往支持学校发展,携手推进舟山海洋城市科技事业新发展。他对科技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在服务发展大局中勇担新使命;二是勇于创新创造,在攀登科技高峰中展现新作为;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在打造创新人才队伍中发挥新作用。
活动上,武传宇和陈文斌为浙江海洋大学首届科普作品大赛颁奖。林静为科技小院、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服务品牌授牌,为校科技志愿服务大队授旗。校科协为舟山市“科学传播达人”颁发奖杯。
严小军海洋资源和养护团队、杨堃海洋5G通信团队、卢金树绿色智慧海事创新团队分别作题为“大黄鱼品质研究及应用”“新一代海洋通信终端”“海洋能-海船用——海洋清洁能源互联互通网助力海洋产业绿色发展展望”的科技成果介绍,充分展现了学校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与会人员观看了学校科学家精神教育宣传片《树牢“大食物观”建好“蓝色粮仓”》。
据悉,“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期间,学校还参加省市科协的活动,组织开展了“海洋科学家精神宣讲大赛”“海洋科普作品大赛”“科普教育基地市民开放体验日”等丰富多彩的科技、科普活动,获得了学生、市民和青少年们的一致好评。
学校精心打造的科创氛围
如同一片沃土
持续孕育着创新的种子
让我们看看近期海大学子
又创造了哪些大放异彩的成果
5月24日
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展
在杭州萧山博览中心成功举办
在这次的成果展上
由浙江海洋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教学处(创新创业学院)、
学校团委联合选拔、推荐的
四项学生团队创新成果
成功入选本次展会
学院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品名称
水下精灵——水下设施裂缝智能检测机器人
作品简介
针对水下设施裂缝检测难题,创新研究开发了一款能够适应复杂海况环境的水下机器人。在结构上采用开架式结构设计,搭配八台螺旋推进器,支持六自由度抗流悬停,并通过声光协同的方式高效精准识别裂缝,操作简单方便,图像显示清晰、延迟低,搭配可伸展的机械手可完成复杂的水下检测任务。
学院
食品与药学学院
作品名称
“渔”鲜知——低能耗型活鱼品质智能无损检测仪
作品简介
针对活鱼重金属污染、病原感染及药物残留检测难题,本仪器基于鱼体肌膜阻抗动态变化与肌肉状态的关联理论,提出“肌膜阻抗快速测定”技术。自主研发高精度等效电路,实现非侵入式快速测定,可精准识别肌膜功能紊乱、肿胀等异常状态。设备集成便携式低能耗(设备重量<1kg)。支持多种活鱼体型,替代传统实验室检测,兼具绿色经济价值与规模化应用潜力。
学院
石油化工与环境学院
作品名称
“介入栓塞”式密封技术——海洋油气井泄漏仿生自修复
作品简介
“介入栓塞”式密封技术——海洋油气井泄漏仿生自修复,东海油气资源是浙江省能源供给的重要组成。目前大部分东海油气生产井存在严重的管柱微泄漏问题,本作品受到医学领域的创口“介入栓塞”修补启发,将“栓塞”结构引入密封流体设计中,研发了一种可响应漏点压差,对管柱微泄漏实施靶向找漏、自适应补漏的新型多相分散密封流体,最终实现油气井管柱微泄漏的快速原位修复。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品名称
潮汐手稿——沐渔护海行动贝壳生态艺术计划
作品简介
“潮汐手稿——沐渔护海行动贝壳生态艺术计划”以创新性的方式构建贝壳画共创营生态体系。通过采集海岸线天然贝壳、弃置渔具等素材,融合丙烯石英砂肌理画等多样化艺术手法,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符号的贝壳画衍生品,并在此基础上吸纳社会公众参与共创、体验生态创作,营收产出用于公益捐赠,形成“生态行动—艺术共创—公益反哺”的良性循环。
这些闪耀在创新前沿的科技成果
是浙海大学子智慧与汗水浇灌的硕果
而科技的生命力
不仅在于实验室的突破与展台上的光芒
更在于走向大众、服务社会、启迪未来
又一批优秀的浙海大学子
也在另一个国际化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5月22日
“Sci2U青年国际科学传播启蒙计划”
圆满结束报名遴选
50位来自省内高校及海外名校的
浙江籍学子脱颖而出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四位同学
凭借卓越的科学素养与传播潜力成功入选
他们将作为青年科普使者
登上国际科学传播舞台
为全球科普事业注入海洋力量!
入选人员介绍
姓名:张小攀
班级:A22海科(物理海洋)
政治面貌:中共预备党员
个人介绍:
该生在学术竞赛中屡创佳绩,在本科期间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海洋实践技能大赛国家二等奖。拥有国家专利一项、软件著作权两项,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作为团队负责人,他注重团队协作与组织协调;作为青年大学生,他在社会实践与科普宣传中积极参加志愿实践活动,累计志愿时长达140小时。他用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与青播计划“让科学流动起来”的理念深度契合,尽显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他始终坚持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致力于将专业知识服务于实践应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党员的风采。
姓名:翟睿
班级:A24生科1
政治面貌:群众
个人介绍:
该生喜欢在课余时间练练萨克斯,泡在琴房和实验室。在同学眼中,他是有着平凡皮囊和有趣灵魂的人。受指导老师罗老师启发,窥见了科研冰山一角的他彻底爱上了实验研究的世界。他深切感受到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更认识到了一步步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科普工作者的不易。他要求自己必须有着对事物独到的见解与思考,敢于提出质疑与看法而不是沉浸在人云亦云的自我感动中。他始终相信,当科学精神的种子伴着人文关怀的雨露,终将在认知的荒漠催生出葳蕤的绿洲,而每个躬身科普的人,都是这片精神绿洲的拓荒者。
姓名:李亭序
班级:A23生科1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个人介绍:
“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时,才真正变得鲜活而有意义”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话。在学习之中,他愿意细心琢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汲取”,不断深化对专业的理解,也逐步培养起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在学习之外,他热爱生活,对登山及滑雪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就像科研一样充满挑战,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那份在不断试错中坚持探索的勇气与韧劲。他希望之后的日子里,对科研永远保持热爱,哪怕走得慢一些,也别停下脚步!
姓名:曹恩雅
班级:A23智海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个人介绍:
作为一名智慧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曹恩雅深知,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更在于分享。她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复杂的海洋科技——比如卫星如何监测海洋、人工智能如何预测风暴、机器人如何探索深海——转化成大众能轻松理解的内容。无论是短视频、科普漫画,还是线下讲座、互动实验,她都愿意尝试,目标是让科学不再“高冷”,而是成为每个人都能参与的话题。
“科普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激发好奇心的对话。”曹恩雅认为,好的科学传播应该像朋友聊天一样自然。未来,她希望借助“青播计划”的国际平台,既向世界展示中国海洋科技的进步,也学习全球优秀的科普经验,让科学传播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如果我的分享能让一个孩子对海洋产生兴趣,或者让一位普通市民更关注环保,那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曹恩雅说。她期待与更多热爱科学的朋友同行,一起用创意和热情,点亮科普的星光。
从科技艺术守护蔚蓝
到青年使者传播新知
浙江海洋大学学子正以智慧与热情
不断拓展前沿技术的边界
彰显青春的蓬勃力量
描绘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来源:科技处、浙海新闻
美工:王舸帆
责编:沈滋嫣
一审:郑乾斌
二审:沈家迪
终审:陈香娟
浙江海洋大学
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