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端午节时话天文

    编辑于2025-06-07 15:40 浙江宁波

    #晚潮#


    端午节时话天文

    黄岚2025.5.22

    又到一年端午节,自从屈原在五月初五投了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成了纪念原大诗人的标配。

    其实端午节,又叫端五节、端阳节,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

    端午节的起源,最早来源于对星象崇拜,源于对太阳的崇拜。像河姆渡双鸟舁日、三星堆青铜神树都表现出人们对太阳的崇拜,“端阳节”即体现了这一点。古代人们将星空划分为二十八宿,分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对应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象。其中东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构成“青龙”形象。

    我们现在通用的是国际88星座图,角宿和亢宿位于室女座,氐宿位于天秤座,房宿、心宿、尾宿位于天蝎座,箕宿位于人马座。二月二“龙抬头”,是指角宿,刚刚升上地平线,而到了五月初五,正是仲夏时节,青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形成“飞龙在天”的天象。

    摄自《唱享<步天歌>给孩子们的星空启蒙》


    “端”字有初始之意,“午”指午月午日,端午节就在午月午日,这跟我国古代的天干地支有关。我们一直用干支记年、记月、记日、记时,看看我们每个人的生辰八字就可知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与子丑寅卯壬辰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地支轮流合成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今年是乙巳年。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而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

    当时夏朝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商立朝时为标榜自己正统,区别前朝以建丑之月为正月,同理周朝以建子之月为正月。待到秦朝、汉初时仍以子月为正月。到汉武帝时期修订《太初历》时,想想还是夏历更合适点,就又从子月改到了寅月。我们现在正月是寅月,成为新年岁首,延用的是汉朝中期时采用的夏历。这样五月对应的是午月。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前720)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1911)止,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午月午日本来与五月初五相对应,但纪日60天一个周期,与农历月日期不能完全相对应。因为农历是阴阳合历,以一个完整的朔望月即29.5天为一个月,一个月30天,下一个月为29天,一年有354天。为与公历年365天合历,需通过置闰调整与太阳年的偏差。像今年就有一个闰六月,一年就多了一个月,时间为384天。后来大概在汉代,端午节就固定在五月初五,所以我们现在翻万年历会发现,这一天不一定是午月午日。

    对应公历,端午节会在5月27日至6月26日之间变动,落在节气小满、芒种、夏至与小暑之间。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们身处的北半球白昼最长。古人认为夏至是“阳气极盛”之时,需通过祭祀、驱邪等活动平衡阴阳。这也是被叫作“端阳节”的原因,此“阳”是太阳之意、也是阳气至最之意。


    民间常说“端午到,五毒醒”,此时,气温升高,细菌和病毒滋生繁衍速度加快,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毒虫,也开始活跃 。用艾草雄黄酒等除五毒正是源于劳动人民长期对生活环境观察适应的结果。

    闻一多提出,端午节源于古代越人以夏至为年的习俗,后演变为龙图腾祭祀。古代越地一带就在我们浙江一带,龙图腾就是对东方七宿“青龙”的崇拜。而赛龙舟正是对天上的龙的崇拜的演变。

    后来因屈原五月初五投江,人们因为敬重屈原而赋予端午节新的含义。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让我们的端午节越过越热闹,也越过越有味道了。

    宁波人也极为重视这个端午节。一般而言,家家要采艾蒿、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剑”,挂于门楣,寓意“蒲剑斩妖,艾旗纳福”;出嫁女儿要送“端午节”礼物,视财力情况而定,但粽子是必须的。而在端午节夜晚,欣赏一下夜空中的“飞龙”星空,也不失为过节的又一项新活动。


    作者简介:黄挺女,笔名黄岚,浙江慈溪人,法学硕士,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天文学会会员。著有《黄岚诗钞》、《诗心游踪》。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