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浅析演唱会经济赋能城市品牌建设 ——以杭州市发展演艺经济为例

    2025-05-27 09:52 浙江杭州

    雪融潮涌、春意萌动之际,演唱会经济也悄然迎来春天。年初至今,各地陆续官宣的各类演唱会已不下百场。

    这股从几年前开始刮起的演唱会经济热,由于对文旅消费巨大的带动效应,市场热度持续走高。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同质化严重、品质良莠不齐、服务保障不足等不少问题。

    当前,有些城市在做着不一样的尝试。2024年9月,美国说唱巨星Kanye West在海口举办试听会;同月,流行天后玛丽亚·凯莉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特别是近日,英国歌手艾德·希兰在杭州连唱6场,引发外界广泛关注。这几场演唱会,不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源,为当地文旅市场带来强劲的消费数据,而且塑造了高品质、国际化的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牌的含金量。

    喧嚣浮华的表象下,演唱会经济如何真正为城市品牌赋能?如何真正做到余音缭绕而曲终人不散?答案,其实就藏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迭代需求里,藏在观众对演唱会和城市文旅品质日益提升的期待里。

    演唱会经济亟须打造可持续发展、真正为城市品牌赋能的2.0版。

    演唱会经济要赋能城市品牌建设,首先要自身品质过硬,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升级,打造“演唱会plus”。

    其一,是内容的差异性。

    越来越多城市视演唱会经济为摇钱树,但一哄而上的后果之一是同质化严重。反复出现的歌手、拼盘杂烩式的演出,不仅消耗了观众的热情,也会让人质疑举办城市的诚意与水准。要在愈加激烈的竞争中始终走在前列,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在演唱会项目选择上秉持宁缺毋滥、精简择优的原则,引入具有高品质、独特性、强大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特征的歌手。

    对于一线城市而言,国际化是一个较为突出的方向。引入国际大牌歌手的演唱会,是对城市综合实力的很大考验。城市的开放程度、经济实力、国际化环境、人文资源禀赋等,都是影响项目引入的关键。而一旦举办国际性演唱会,也能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杭州经过G20、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历练,在国际化项目运营和服务保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其积极引入并能举办国际性演唱会的重要原因。

    其二,是形式的独特性。

    打造国际歌手演出的国内“唯一一站”,是前文提到的几场热门演唱会共同的特点。

    演出的独特性甚至唯一性,是确保演唱会内容质量的重要法宝。因其稀缺性,对市场的吸引力也会成倍增加。“唯一性”会成为演唱会天然的卖点、传播的焦点,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

    在交通发达的当下,如果许多城市都举办同一位歌手的演唱会,人们在决定去哪里看演出时往往会受到更多因素影响。但人们总是愿意为稀缺的事物买单,稀缺性在心理层面提升了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当艾德·希兰“仅在”杭州开唱的消息传出后,社交媒体上的选择恐惧症消失了,唯一的声音便是“去杭州”。

    其三,是策划的创意性。

    成熟的市场培育起成熟的观众,而观众反过来又会推动市场的发展。演唱会经济同样如此。

    今天的观众已不满足于在演唱会上单纯地聆听,他们更倾向于个性化、有创意、能提供更多情绪价值的内容,对演唱会的舞美设计、环节策划,尤其是互动参与性,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因此,2.0版的演唱会经济发展须迎合观众的新需求,用更具创意的组织策划呈现高品质的演出内容。

    其中,提高观众的互动参与性是一种巧妙且高效的方式。有的演唱会由观众投票决定演唱会的曲目;有的演唱会歌手闭麦,让观众成为歌唱的主角;有的演唱会安排观众现场求婚环节。比如,由于艾德·希兰的不少经典歌曲被称为“求婚神曲”,为活跃现场氛围,主办方特意在网上征集了几对情侣,在演唱会安排了互动环节。

    这些创意不仅让观众情绪价值拉满,而且会让观众主动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对演出本身和举办城市留下更佳的印象。

    演唱会经济要赋能城市品牌建设,需要在带动文旅消费上想出更多办法,真正为城市带来聚得拢、留得住的人气和财气。

    其一,游客画像要精准分析。

    对于演唱会经济来说,对观众及游客群体作精准化、差异化的画像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辅助环节,能够更精准地推出文旅消费引导措施,使演唱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不同的演唱会有着不同的观众群体,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比如,从性别上,男性观众与女性观众会有差异;从年龄上,“70后”与“00后”差异明显;从客源地来看,省内与省外、境内与境外观众都会有不同的特点,来看演唱会之余,对当地文化、旅游、购物、餐饮等方面也都会有差异化的需求。只有先作出精准分析,才能有的放矢,把服务做到游客的心尖上。

    其二,服务保障要注重细节。

    如果说初级版的演唱会经济,在服务保障上主要聚焦的是秩序和安全,那么2.0版的演唱会经济,在确保秩序、安全的基础上,比拼的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细节。

    观众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多体现在细节上,从交通出行到食品安全,从手机支付到行李寄存,从路边有没有休息的座椅到场馆外有没有蹦迪的花园,都会成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点的赞或吐的槽。而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细节的成败往往会决定一场演出的口碑。

    比如,2024年,杭州市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杭州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演赛展商旅”联动打造“赛会之城·购物天堂”的若干措施》,明确对企业举办大型演唱会给予专项支持。宣传推广上,利用地铁大屏、建筑外部大屏、灯光秀等多种媒介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推介。为适应境外观众增多的新形势,在全市持续开展入境旅游酒店、通信、支付等便利化服务基础上,专门安排了一些熟练使用英语的志愿者在演唱会现场服务。正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服务细节,为城市赢得了信任和美誉。

    其三,流量转化需纵深联动。

    演唱会是一个单独的项目,但要把它带来的人气转化为城市的文旅消费流量,就不能只靠它单打独斗,而是需要统筹调动各环节的资源,形成协同联动的效应。

    极为考验智慧的,是短时间内对城市文旅资源的整合与推广。演唱会带动的主要是3天之内的短线旅游,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需要充分利用这一较短的窗口期,向游客提供清晰、可达、有吸引力的文旅产品,调动产业链上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及从业者甚至本地市民的积极性,为游客提供一体化的出游方案与服务。这在本质上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长期的积累与磨合,很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

    这也意味着,城市要实现演唱会经济的升级迭代,绝不能“临时抱佛脚”,而是必须着眼长远、砥砺根基,默默储备能量。当机会来临,有准备的城市才能接得住“泼天富贵”。

    演唱会经济要赋能城市品牌建设,需要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理念、城市形象贯通一致,与城市的品牌形象气韵相合、内在统一。具体来说,这种融合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将音乐、演艺等字眼直接写入城市品牌之中。

    这些年,许多城市都提出要打造“演艺之城”“演唱会之城”。树立起这一目标后,通过纷纷引入各类演唱会、音乐节、演艺活动等,为打造这一城市品牌助力造势。

    但这股热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演艺之城”“演艺之都”这样的招牌过多,城市的特点难以得到有效凸显,品牌效应反而被淹没。其次,一些地方把打造“某某之城”想得太过简单,觉得办几场演唱会、几次音乐节就算大功告成,殊不知,如果没有从根上培育音乐文化,只靠引入、贴牌就想“躺赢”,这样的演出只会是无根的浮萍,一时的热闹喧嚣之后,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更有甚者,演唱会、音乐节会与本地文化格格不入,反倒不利于城市形象塑造。

    第二个层次,让音乐深度融入城市的肌理,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只有当城市积淀了厚重的音乐文化,才能为演唱会经济提供健康、包容、可持续的发展土壤。

    以杭州为例,这里正在打造的城市品牌叫“知音杭州”,音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既能在现代化的万人场馆欣赏热力四射的演唱会,也能在小小的街头花园聆听艺术家的公益演出;既能在《梁祝》凄婉的旋律中感悟古典之美,也能在欧美歌手的歌声中感受潮流魅力。对音乐的多元包容,使演唱会经济发展与这座城市天然地水乳交融。

    “知音杭州”,也是知文化,透过音乐了解杭州的文化底蕴。杭州城之“音”,是馆榭楼台里的艺术演出之音,也是2200多年城市变迁中的历史回响之音;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之音,也是精美绝伦的丝绸机杼之音;是烟雨江南青山绿水间的山林鸟语之音,也是平凡街巷烟火人家的生活沸水之音。闻弦音而知雅意,每一种声音背后,都是城市文化的一个侧面。

    其实,演唱会经济赋能城市品牌建设,核心就是这个“知”字。知市场,知观众,知职责,知进退。如此,弦歌不辍的演唱会,也将长久奏响城市品牌的交响乐。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