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千载 || 浦江龙德寺塔,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现虽仅存砖砌塔身,但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编辑于2025-05-27 23:42 浙江杭州

暮色如一位老练的画师,以龙峰山为画布,轻轻挥洒,将一层层暗紫、深灰、淡蓝交叠其上。山间,一座古塔静静地伫立着,岁月的风霜在它的塔身上雕刻出一道道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学童们背着书包,欢声笑语洒满了归家的路,他们的倒影在池塘的水面上与宋濂笔下的“声远楼”飞檐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一、墨痕初现:信仰的笔架与时间的见证

唐天宝十三载的月光,如细纱般轻抚过浦江大地,最终凝聚在了一座即将建成的佛塔舍利匣上。玄朗大师,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他的僧袍在龙峰山麓轻轻拂过,或许在那一刻,他已预见到这座塔将成为承载千年文化墨痕的起点。

浦江的先民们,怀着对佛法的虔诚信仰,用青砖垒砌起了这座六角形的佛塔。这些青砖,从遥远的吴越之地运来,每块都浸透了钱塘潮的咸涩,仿佛带着江南水乡的柔情与坚韧。在匠人们灵巧的手中,这些青砖被精心地垒叠,最终构成了一部关于信仰与文化的天地经卷。

塔成的那日,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雨水像是上天赐予的甘露,滋润着这座新生的佛塔。李华,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撰写的碑铭在雨水的浸润下,渐渐融入了砖隙之中。那“气宇轩昂”四个字,不仅是对佛塔气势的赞美,更是对浦江先民们坚定信仰与卓越技艺的颂扬。

宣和二年的那场烈焰,无情地吞噬了塔上的木构部分,但那些被郑刚中称为“屹立烈焰中不坏”的砖石,却如同英勇的战士,守护着塔身不灭的信仰。它们将火焰的纹路绣成了新的偈颂,记录着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塔檐的铃铛,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悦耳的声响。它们就像是凝固的编钟,每一粒铜珠上都镌刻着匠人的掌纹与心血。元至元二十九年的那个夜晚,一道惊雷劈开了夜幕,住持文启听见了青铜铃铛的颤音。那颤音中,仿佛包含着北宋工匠们的密语:用发丝绞索搭建的脚手架,将如同古老的咒语般,抵御时间的腐蚀与侵蚀。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到了民国时期。风雨剥蚀了塔身的七层飞檐,但那些深嵌在灰浆里的发丝依然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二、砚池三叠:学塘的碑铭与岁月的记忆

学塘的水面平静如镜,它不仅是自然之美的体现,更是另一部未完成的碑铭。柳贯笔下的“散芬陀”诗句,在水面荡漾开去,将宋濂“集一郡之萃”的赞叹化作一圈圈涟漪。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塔影便在池中研开墨汁,将七层飞檐拓印成竖排的宋楷。

钟楼位于画面的右角,它的方正如镇纸般稳重。那口明代铜钟的裂纹里,藏着万历年间须之彦的叹息与感慨。铜钟的每一次敲响,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岁月沧桑。

民国二十六年深秋的一天,一个学童在学塘边磨墨。他或许不会知道,他笔尖滴落的墨汁正与塔基的青苔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被钱氏治浦时期匠人夯进地基的糯米浆,此刻正在水下与游鱼的鳞片交换着记忆与故事。龙德寺塔就这样成为了竖立的笔杆,塔身的裂纹是岁月磨出的飞白,而学塘里游动的锦鲤,似墨点游弋,赋予画面灵动生机。

三、筋骨作响:修复的艰辛与技艺的传承

1978年的一个春日,龙德寺塔迎来了它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修复。考古刷在砖缝间轻轻扫过,带出了历史的碎屑与岁月的尘埃。那些被元代释自闲记录在《修塔记》里的“金碧丹垩”景象,此刻正与现代化探伤仪器的蓝光相遇。它们像是两位跨越时空的工匠,在进行着一场关于技艺与智慧的交流。

当起重机吊起南宋宝祐年间重修的檐角时,人们惊讶地发现,那些刻着“蝗虫届邑”铭文的砖块,其肌理竟与当代混凝土如此相似。这不仅是材料上的巧合,更是匠人们在技艺与智慧上的传承与发扬。

在塔身第五层的某个雨夜,修复队长老张静静地站在雨中。他仿佛听见了时空的对话:北宋胡则捐资百万时的铜钱叮当声,与省文物局拨款到账的手机提示音重叠;明代林一材的官靴踏过残垣的声响,与无人机测绘的嗡鸣形成复调。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关于修复与传承的交响乐。

最令人称奇的是那根发丝绞索。当碳十四检测确认其确系北宋遗物时,塔顶新装的避雷针正将电流导入大地。这一刻,仿佛古今匠人在云端交接技艺,共同守护着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古塔。

四、不倒之魂:浦江的尊严与文化的传承

台风过境后的清晨,市民老杨在裂缝里发现了新的藤蔓。这些倔强的植物沿着明代的修补痕迹攀援而上,将1978年的水泥裂缝装点成绿色的经卷。它们不仅为古塔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更象征着浦江人民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与执着。

龙德寺塔始终保持着微微倾斜的姿态,这隐秘的平衡藏着浦江人的尊严。他们以智慧与勇气守护古塔,使其继续屹立,成为永恒的文化图腾。

当最后一缕夕照掠过发丝绞索的遗迹时,塔影恰好落在新时期修复的第三层。那些不同朝代的灰浆在阴影中交融在一起,分不清哪笔是吴越工匠的汗渍,哪抹是共和国专家的油彩。但正是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技艺与智慧共同铸就了这座不朽的佛塔。

学塘里的倒影愈发澄澈:笔锋永远指向北斗星位,那是浦江人民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砚池永远盛着未干的墨汁,那是浦江人民对文化创新的不懈追求;而那支横亘千年的巨笔,仍在等待某个黎明,将新时代的颂词写向云端。那是浦江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无限期待。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