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长卷中,文明的载体如同繁星点点,而简牍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类。它们以竹木为纸,以刀笔为媒,记录了先秦至魏晋时期的社会百态、思想智慧与文化基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以简牍为核心叙事线索,通过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让沉睡千年的竹简木牍“开口说话”,更以创新的视听语言和深度的学术阐释,构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新一期节目聚焦“北大秦简”,不仅再现了秦代社会鲜为人知的文化细节,揭示了秦代社会的鲜活图景,展现了中华文明传承的深层肌理,更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激活了简牍这一“冷门绝学”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是一档文化节目的创作突破,也是一场关于文明传承的深度对话,更为当代社会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提供了鲜活的注脚。
尘封典籍的重生与历史图景的复原。2009年,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秦代简牍入藏北京大学,这批被称为“北大秦简”的珍贵文献,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震动学界。北大秦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避开了秦始皇“焚书”的劫难,更因其主人身份的特殊性——或许是一位兼具文化修养与实务经验的地方官吏,而保存了大量未被官方收录的民间文献。从《公子从军》的战争叙事到《酒令》的市井娱乐,从《算书》的数学智慧到《制衣》的工艺传承,这些典籍的再现,让秦代不再是史书中扁平化的“严刑峻法”符号,而成为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立体社会,一个被焚书烈焰与战乱烽烟掩埋的秦代文明世界缓缓揭开面纱。
本期节目中,演员李健饰演的“黄寄”正是北大《制衣》简中记载的人物。通过戏剧化演绎,观众得以窥见秦代制衣技术的标准化与精细化:大衣裙四幅布的精确尺寸、短衣制作的余量设计,无不体现秦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令人惊叹的是,创作团队根据《制衣》简末“此黄寄裚述也”的记载,创造性地将个体生命嵌入戏剧的历史叙事之中,让技术传承有了人性的温度。这种以微观个体折射宏观时代的叙事策略,恰是《简牍探中华》的匠心所在——它让北大秦简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承载着黄寄等无数秦人悲欢离合的生命史诗。
在医学领域,北大秦简中“治喉痹方”的发现夺人眼球。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北大简牍整理小组成员张雷在节目中揭晓的研究成果显示,这一治疗咽喉疾病的药方竟与现代雾化治疗原理惊人相似:以桑炭加热乌头、干姜、桂枝等药物,通过竹管引导患者吸入药雾。节目将这一吸入治疗法的操作流程可视化,笔者看到观众评价涌动着“古人智慧熠熠生辉”“中医YYDS”的惊叹,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融合考古学、历史学、戏剧艺术的跨界实践。戏剧的引入,让《简牍探中华》的历史叙事具有了影视剧般的戏剧张力。在“黄寄制衣”“仲救灾民”等篇章中,节目以《制衣》《从政之经》等简牍内容为蓝本,重构了秦代基层官吏的日常场景:从军服制作的工艺讨论,到灾情处置的伦理抉择,戏剧冲突始终扎根于简牍记载的历史真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剧中人物对话大量直接引用简文,如“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的为官准则,既保证了学术严谨性,又让先秦汉语的韵律之美得以彰显。这种“考据式创作”在文化节目中堪称罕见,其背后是主创团队与北大简牍整理小组的深度协作——编剧团队常为一句简文的释义与学者反复推敲至凌晨,这种“以学术为基,以艺术为翼”的创作态度,使得戏剧演绎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文献释读。
专家访谈环节的设计,则凸显了节目“知识中枢”的定位,不仅传递了前沿学术成果,更向观众传递了一种认知历史的方法论——简牍研究需要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等多重视角的交叉验证,而这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复杂性的缩影。
从学术资源到公共记忆的破壁之旅。笔者觉得,《简牍探中华》最具突破性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实现了简牍学从“象牙塔”到“公众视野”的跨越。首先,节目以“小人物叙事”解构宏大历史。无论是《制衣》简中名不见经传的黄寄,还是因救灾染病身亡的仲,这些正史中失载的个体,在节目中则作为透视秦代社会的棱镜。当观众看到黄寄在寒冷冬日中赶制冬衣,听到仲在重病中仍念叨“要是冬衣能早发放一日,就可以少死一个人”时,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专利,而成为无数平凡生命的共同叙事。这种叙事策略暗合了当代青年“寻找历史在场感”的心理需求——在“原来我的祖先这么牛”“古人比我们想象中更温暖”的共鸣中,简牍文化实现了情感维度的破圈。
更值得一提的是,节目每期设置的“独家发布”环节——如北大秦简整理进展、病方类竹简的最新发现——让观众同步见证学术前沿,这种“即时参与历史建构”的体验,极大提升了公众的文化获得感。
传统与现代对话中的文明传承。《简牍探中华》节目对北大秦简的深度开掘,不仅关乎历史图景的还原,更蕴含着对现代文明的镜鉴意义。节目揭示的秦代社会治理智慧——如《从政之经》强调的“审悉毋私,微密纤察”,与当代行政伦理中的“精细化治理”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酒令》中蕴含的社交礼仪,也为浮躁的现代人际关系提供了“礼以节情”的文化参照。这种古今对话的自觉意识,使节目超越了普通的历史科普,升华到文明基因的解码上来。
在文化认同层面,北大秦简的多元内容构成了一部秦代社会的“文化基因库”。《隐书》中的谜语游戏,展现着秦人“寓教于乐”的智慧;《公子从军》的文学叙事,透露着尚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交织;而《道里书》的地理记录,则印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早期理念。节目组通过梳理这些文化基因,回答了“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的根本之问——当观众看到秦简中楚文字与秦隶并存,听到专家解析秦制对六国文化的吸纳整合,便能理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统一性”的历史根基。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节目亦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北大秦简从海外回归到修复整理的过程,彰显着当代学人“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担当。专家提及的“未来一两年完成全面修订并出版简装本”的计划,则体现着“让文物活起来”的开放理念——唯有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公共知识产品,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民族精神血脉。这种“保护—研究—传播”的完整链条,为冷门绝学的活化展示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在简牍深处,可以寻找文明新生的力量。《简牍探中华》以北大秦简为钥,开启的是一场通向中华文明内核的深度探索。在这场探索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秦代官吏黄寄的制衣技艺、医者的药方智慧,更是一种文明传承的范式创新:学术研究能够借助媒体力量突破学科壁垒,古老文字也可以通过技术赋能重获新生。这些历史记忆融入当代文化肌理,冷门绝学便不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活水源泉。
在文化自信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简牍探中华》的成功实践昭示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需要创造性的转化机制。正如节目中那枚记录“治喉痹方”的竹简,在穿越两千年后启发了现代医学的再思考。文明的真谛,从来不在故纸堆中,而在不断被重新诠释、持续生长的文化生命力之中。这或许正是《简牍探中华》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简牍的方寸之间,我们寻找的不仅是过去的答案,更是面向未来的文明密码,在文明长河中锚定现代坐标,汲取文化传承创新的磅礴力量,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作者杨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研究员)
来源:中国日报网
责任编辑:王佳
潮新闻潮客王佳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