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竖着几根羽毛的吉祥物DUDU“渡渡”最近可忙了,它一边为不久前开幕的区第十七届运动会代言,一边又在“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中带领大家触摸时光。
出圈的DUDU“渡渡”,萌萌的外表,藏着3000年沧桑的灵魂,因为其造型灵感来自战国时期羽人竞渡纹铜钺。古老文物,就这样与当下对话。
这也应和了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博物馆资源丰富的鄞州,近年来的探索与发展,成为这一主题生动的注释。
图为鄞州“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海报。
一
从无到有,从高冷到火爆,鄞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就是“快速变化社会”的缩影。
发展速度与社会变化同步。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开始兴起,文化领域的各项事业也开始逐渐起步。
那时候的博物馆在世人眼里,几乎可以跟考古、文物、冷门等词划上等号。鄞州在东钱湖畔,率先创办了具有展览展示与科研功能的沙孟海书学院以及周尧昆虫博物馆。
博物馆与艺术、科学进行了嫁接,这是鄞州博物馆历史的起步,也是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来自专业领域,承担普及和科教功能。
到了2008年,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断提速,鄞州有实力的藏家和有志于公共事业的企业家,积极响应鼓励开办民营博物馆的政策,那一年可以称为鄞州民办博物馆元年,紫林坊艺术馆、华茂美术馆几乎与宁波(鄞州)博物馆同步开馆。随后,宁波服装博物馆、鄞州非遗馆、金银彩绣艺术馆、朱金漆木雕艺术馆、雪菜博物馆等一大批国有、民营的博物馆陆续落子鄞州。
图为紫林坊艺术馆。
博物馆的持续发展,与社会变化中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步。
此后十余年里,博物馆群逐渐成为鄞州公共文化建设中浓墨重彩的篇章,逛博物馆日渐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礼堂建设带来村民家门口的博物馆,近年来,乡村振兴又推动着乡村博物馆和乡村美术馆在鄞州田野村舍之间生长,下应街道这样拥有7个馆的“博物馆街区”也成为人文乡村建设的亮丽风景。
历经20多年,博物馆以及馆藏的文物,走出“高阁”,走出“私家库房”,走出被遗忘角落,那些带着历史信息的物品,那些私人收藏的艺术品和文物,以向公众开放的方式,走向生活日常。
图为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展厅。
博物馆出圈火爆,与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和多元价值追求同步。
到2020年以后,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纳得美术馆、周尧昆虫博物馆新馆等陆续开馆之后,博物馆、美术馆以及那些爆款展陈,已经成为“小红书”的“网红”。博物馆预约名额秒抢,博物馆展厅人气爆棚等现象,刷出博物馆的热度,也刷出“快速变化社会”人文建设的高度。
二
快速变化的社会,是现代化程度更高,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更加丰富多元的社会,也是传播方式更迅捷、信息触达更透明的社会,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豪迈时代,博物馆的发展与转型,成为映射社会温度与心跳的容器。
在这样的社会转型中,博物馆又该如何向未来?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鄞州博物馆群推出的文博盛宴,是“博物馆未来”之鄞州实践的缩影。
图为宁波(鄞州)博物馆VR沉浸式展厅。
高科技加持,在“未来”眺望历史。
宁波(鄞州)博物馆于5月18日当天首次推出了VR沉浸探索展,以创新VR数字技术为核心,通过高精度场景还原、多线故事探索以及多维度感官体验,带领观众突破虚实与时空,获得可触、可感、可玩的颠覆性体验。
借助高科技,博物馆的体验,不仅是隔着玻璃看文物,还能穿越在史前文明的奇幻世界,历史与未来的双重跨越,就在你戴上VR设备之间。
成为生活日常,博物馆大门更加开放。
日前,鄞州正在创新打造“一平米博物馆”,这些嵌入社区街巷、商圈公园的迷你文博展陈点,以更灵活更开放的方式,诉说着博物馆的无处不在。这一举措也让博物馆突破传统边界,将文化教育融入城市肌理。
多元化体验,博物馆功能更加彰显。
如今,鄞州很多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研学地,并同步向公众推出各类公益的讲座、手工体验等活动,让博物馆以更亲民更可感的形态,走向公众。此次“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鄞州各博物馆推出的公益体验活动近20项,涵盖非遗手艺人、博物馆志愿者等不同群体的分享会,让博物馆成为人际交流的“会客厅”。
呈现更科技,方式更融入,活动更丰富,是鄞州博物馆群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探索路径。
三
随着博物馆事业日渐发展,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度与需求性更加凸显,随着社会的急速向前,“博物馆+”的时代正在到来。
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穿越的当下,如何链接古老与现代的两极,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所昭示的前行方向。
“博物馆+”的科技感更强。走进博物馆,除了琳琅满目的文物、艺术品、动植物标本外,VR重建的场景将让观众身临其境走进奇幻世界,不仅看展,而是走进“展陈”中。同时,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博物馆的智慧化管理,实现博物馆导览的高度个性化,让置身博物馆成为更加走心的享受。
图为宁波(鄞州)博物馆青少年体验活动。
“博物馆+”的跨界性更强。去年,在纳得美术馆的一场花卉主题画展现场,举行了“女人如花”旗袍秀,像这样的跨界交融,在未来博物馆将会更明显。博物馆可以与文创、商业、表演、影视、动漫等跨界合作,博物馆元素与资源融入相关产业,撬动消费的作用也更加强大。
“博物馆+”的黏性度更强。走进博物馆,你不仅仅是观众、志愿者,也可能是某个俱乐部、沙龙的成员,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迷你博物馆、“一平米博物馆”的参与者或主理人。博物馆与公众的黏性度更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活动的策划、组织中,使博物馆的社交属性更加突出。
图为周尧昆虫博物馆活动海报。
“博物馆+”的平台力更强。未来的博物馆一方面扩大对社会对公众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一方面强化自身科研力量的建设,通过开放研究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深入合作,同时,把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具有收藏、展示、研究、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等多功能平台。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未来的启航者,必将与社会发展同步,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鄞响
宁波市鄞州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