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读1000本书 |第402本
世界很大,文学更大。今天是我们陪你读书的第2863天,共读第402本书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的作品《布鲁克林有棵树》。
《布鲁克林有棵树》
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左拉是公认的“生命歌颂者”,他的人生信条被总结为,“生一个孩子、种一棵树、写一本书”,这“圆满而充实的生活”,不光他自己实现了,也影响了热爱生活的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
作为一个十四岁就决定做人生规划的女孩子,贝蒂为了工作和生计付出了青春,直到中年后的某一天,她拿起左拉的书,才回忆起潜意识里左拉的那句话。
那一刻,她心中升腾起无限感慨。
孩子带给她欢愉,树已种了二十五年之久,至于写下的那本书,就是融汇了她所有的希望、恐惧和梦想的《布鲁克林有棵树》。
说起《布鲁克林有棵树》,另一位女性作家塔拉的作品《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也常被提起。
同样是小说处女作,同样以亲身经历为书写起点,她们都聚焦了“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观点,但必须承认,细节处的差异,让二者看起来有诸多不同。
比如,从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能量来看,《布鲁克林有棵树》一书中孩子从父母身上汲取的养分更多,哪怕贫穷,主人公弗朗茜的父母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提供足够多的爱与呵护,让这个女孩子在面对外界的纷扰时,最先想到的不是逃离,而是坚定前行。
父亲温柔,母亲刚毅,父亲早逝,母亲坚挺,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弗朗茜坚强的后盾。
她是罗梅利家和诺兰家所有优点和缺点的综合体,外婆的同情心,外公的意志力,以及姨妈们的模仿天赋和占有欲等等,她也都一项不落全部接收下来。
与此同时,弗朗茜也是自由的,她可以像其他女孩子那样拥有个性,她把自己的天赋投注在阅读和事物观察上,并慢慢领悟和实践了“真善美”这一文学创作的真谛。
贫困是生活的起点,苦难却不是生活的底色。
你可以把贫穷当作是一种考验,但它却不该摧毁一个人内心的尊严。
母亲凯蒂用扫帚蘸糖水教孩子感知甜蜜,父亲约翰尼有酗酒的不良习气却处处传递乐观精神。
他们都是精神高贵的领路人,用“诗意化”的思想和行为打破“贫穷即堕落”的刻板印象。
有尊严、有希望地活着,不因环境湮灭,不因他人的眼光自惭形秽,在故事里,弗朗茜的家里永远不缺歌声、琴声和笑声,他们甚至不会因为窘迫放弃得体的穿着、节日的仪式感。
他们太明白微小的希望照亮黑夜的意义,更为难得的是,作为移民,他们倾向于用多元化的包容心态去解决问题,不是一味融入、放低姿态,而是反客为主、自谋出路。
他们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生活习惯,却也没有排斥新环境带来的变化。
他们都无比坚定地相信,“坚持自己的信念,不随波逐流,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父母会给孩子零花钱,孩子也会从小承担一部分增加家庭收入的责任,家人会互赠礼物、畅聊谈心,除了因经济压力造成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多数情况下,他们家庭氛围和谐、彼此关系平等。
这看似简单的亲情互动,编织成了美丽的童年,成了治愈他们一生的良药。
正因如此,当弗朗茜的文章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并因此遭到老师的质疑时,她没有照老师的话把那几份成绩不好的作业烧掉,而是重新审视曾经得了“A”的文章,在心里更加坚定自己对优质作品的认定。
除了推崇教育,《布鲁克林有棵树》还包含了女性叙事的意味。
书中大胆提及了女性初潮、性侵等话题,而且,书中的母亲面对女儿遭遇伤害,不是躲避、不是沉默,而是机智果敢、拼力保护。
她捍卫的是女性应有的权利,也帮助包括女儿在内的众多年轻女孩摆脱了内心的阴霾。
虽然在作家的笔下母亲似乎更偏爱弟弟,母女二人也因为过分相像的冰冷性情总把孤单背影留给彼此,但是,不可否认,母亲在三胎临盆之际,她更愿意交心和展现自己脆弱一面的那个人是女儿贝蒂,她们依然存在天然连接。
女儿的初恋因欺骗告终,她本以为母亲会跟其他人一样责备自己。
事实上,她多了更多同理心。
代入母亲角色时,自然忿忿不平,认为女儿轻易地相信、天真地私定终身令人心疼;可从女性视角来看,她也极为客观地告诉女儿,人的一生总要为爱疯狂过才完整,如果在陷入爱情的那个时刻她是全情投入、溢满幸福的,那么即使后来遭遇了变数也不要后悔。
包括后来母亲的再婚,她向孩子大胆坦白自己需要有人爱,但也不卑不亢地表示,自己嫁给对方不是因为权势和金钱的诱惑,更不是因为不爱自己的亡夫,她只是在合适的时机遇到了合适的人,他们彼此需要,不为功利,只为温情。
除此之外,总有睿智妙语的外婆,以及看似恋爱随意、实则思想超前的茜茜姨妈都是优秀女性的代表,茜茜姨妈甚至还成了家族中在医院生产的第一人。要知道,此前她曾经夭折了10个孩子,但领养孩子的经历还是给了她做母亲的信心。
书里的女性,很多都是平凡却不失光芒的,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无论如何,请义无反顾地相信这个世界有人爱你,你也配得上这世间的一切美好。
在说不尽的人和事背后,一定不能忽视的是天堂树。
作为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意向,它首当其冲是生命力的象征。看到它,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生命就像布鲁克林的那棵树,哪怕周围是一片贫瘠,它依然顽强地向上生长”。
天堂树或许并不出众,但它的情感注解里,多了更多的乐观积极、低调内敛。
天堂树之外,用来补充营养的咖啡渣和自制的香皂,是能力范围内争取来体面和尊严;倒掉的咖啡不是奢侈的浪费,而是部分的权利自由;图书馆和借书证,当然是对教育的重视,是打开知识大门、改变命运的途径。
至于音乐,不仅仅是天赋和谈资,更是精神丰盈、自我救赎的一部分。毕竟,艺术是可以对抗虚无的。土地、存钱罐,好像包含着某种偏执,当希望一下子崩塌,它们的意义好像也随之消散,但谁说希望不能重建呢?
无论如何,作者想传递给我们的,是“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摧毁;生活可以很难,但希望永远在心里”的箴言。
她把“学会在逆境中开花”作为人生的秘密,一遍遍用细节重申“家庭的温暖是心灵的避风港”,在她的世界里,善良和乐观是消解残酷的武器,把自己武装得不惧风暴、永不退场。她坚信自己可以,并且事实证明真的可以,那么我们也一样。
《布鲁克林有棵树》的共读内容就全部结束了,相信在用心感知之后,你定能为平凡的天堂树和主人公身上散发出的强大气场所折服,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感一定能带给你不一样的力量。
下周,我们将共读王小波的作品《爱你就像爱生命》。
《爱你就像爱生命》
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而最好的爱情大概就是灵魂的契合。
王小波说,他或许有一千八百种坏毛病,但只有一点好,就是爱李银河。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是最动听的情话,也只说给最爱的人听。
敬请期待下周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布鲁克林有棵树》①:出版近百年,这本“世纪之书”具象信念的光芒
《布鲁克林有棵树》②:哪怕物质贫乏,爱依然是富足身心的滋养
《布鲁克林有棵树》③:童年的美好,总会在某个瞬间悄然退场
《布鲁克林有棵树》④:与过去告别,是疼痛中走向新生的动人力量
《布鲁克林有棵树》⑤:人生的许多事与愿违里,该有些勇敢的倔强
《布鲁克林有棵树》⑥:如果天堂树会说话,它一定不怕万人阻挡
领读人 · 驿路奇奇
以书为路共温情,淋漓书写漫天游。
主播 · 金姿
喜欢看书与电影,希望用声音温暖文字温暖你。
文案编辑:何佳丽
视频编辑:缪梦涵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麦家陪你读书
中国小说家、编剧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