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儿时的玉米糊

    2025-05-13 00:37 浙江金华

    儿时的玉米糊

    张必强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吃惯了粗菜淡饭,直到现在,我还是钟情于吃各种五谷杂粮,喜欢喝玉米糊。我是喝着玉米糊长大的一代山里佬,玉米糊陪伴并见证了我的成长。

    出生在远离县城的大山深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在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能吃上一碗白米饭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父亲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能让我吃饱白米饭,即使死了也心甘情愿”。

    村民只能充分利用地形,从山脚开始到半山腰开垦坡地,用来种植玉米。玉米易成活、产量高、生产周期短,是山区农民赖以糊口的重要粮食来源之一。

    每年春分节气过后开始播种玉米,到了早秋玉米收获,晒干后,母亲把晒干的玉米粒拿到村里加工厂加工成玉米粉。

    玉米糊是一种很节省粮食的吃法,只要几手把玉米粉就能做成玉米糊,够一家人食用一顿。小时候我们舍不得吃嫩玉米,父亲说过,一个玉米棒如果加工成玉米粉,做成玉米糊就可以解决了一家人一餐的食粮了。一直到后来,父亲看到别人在吃嫩玉米,心里还是会说太浪费粮食了。

    玉米糊吃法很简单,用一根形似“Y”形带有小分叉的木棒当做搅拌棒,待水烧开后,边倒玉米粉边快速搅拌,以便玉米粉充分地溶入水中,否则,玉米粉将在水里容易成团,形成夹心,不易熟透不好吃,就这样一碗甘甜而清新的玉米糊做好了。

    青菜玉米糊


    正是因为简单易学,我从八岁开始就学会了做玉米糊。那年暑假,父母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去了,有时候到了做饭的时间,他们还没回来,我便先往灶膛里烧火,再往锅里注入水,在看到锅里的水开始冒泡时,搬一小板凳放在灶台边,然后爬上去站在板凳上,一手拿木棒,一手端着盛玉米粉的瓢,等水开了,我小心翼翼地学着母亲的样子将玉米粉搅入水中。等到父母收工回家的时候,飘着香味的玉米糊已经熟透在锅里了。

    小时候,我怕喝玉米糊了,因为喝玉米糊未到中午就饥肠辘辘了。玉米糊,闻起来香,可吃起来有点剌舌头。每次母亲烧玉米糊,我就生抵触情绪,有时宁愿饿着也不吃。母亲心疼我,在我的玉米糊里放了点糖精,有点甜味就好吃多了。

    在烧玉米糊时母亲还经常要烫几块玉米粿。只见母亲点燃起柴灶,一边往锅内盛入适量的水,一边将玉米粉倒入钵头里面拌搅并用力翻压,并适时加入水,慢慢地粉成团了,再将玉米粉团用手拉出一小块,用二只手掌来回啪啪挤压,挤压成薄薄的圆形玉米粿,立马粘贴在热气腾腾的铁锅边上,锅里面满满地粘贴了一圈带有手指印的玉米粿,盖上锅盖,掌握好火候就好吃了。

    玉米粿容易保存,是农民出门干活常备的干粮“冷饭”。玉米的季节,我家经常吃滚冬瓜配玉米粿,有时候我把母亲烧好的玉米粿放到火铣上,然后放到镬灶孔里,利用余温烤玉米粿,拿出来吃的时候抹上一点猪油,洒上点盐,味道好极了!

    喝玉米糊的次数多了就有了经验,先用筷子兜着吃完中间的最上层,外面的自然会慢慢往里走,一层一层地往下吃,吃到最后剩下一个不沾碗,像刚洗过那样,经常听到有人说:“你的碗像被狗舔过那么干净。”可是我的吃法技术不行,吃到最后总在碗边还粘上一圈,为了不浪费粮食,父亲总叫我用舌头舔干净。

    稀薄的玉米糊虽然能够有效地缓解饥饿,增强饱腹感,但不抗饿,因此在喝玉米糊时要尽量喝饱,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人数多的家庭,一锅玉米糊要匆匆忙忙抢着吃,有经验的人盛玉米糊,第一碗只盛半碗,第二碗盛满一点,这样才能比别人抢的多。

    过去,玉米只是被视作人们填肚充饥之物,而今则已被视为改善营养结构的保健食品。玉米糊的荣归故里,折射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那天我刚下班回家,一股久违的浓香扑入鼻中,原来家中的晚餐做了玉米糊,我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加上咸菜的玉米糊,从嘴里到胃里,温润如玉,满口余香。重拾玉米糊,不像儿时那样食而不知其味,如今食用,我先闻其香再品其味,搅动搅动,愈来愈浓的香气,从碗中飘出,历久弥香。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