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采一束萱草花献给母亲
作者:曹文远
今天是母亲节,很多人借这个特殊的日子,纷纷向伟大的母亲表达了一份爱意、敬意和感恩之情。并且很多人还把一些文字、图片发到朋友圈,有图、有真相,大有立字主据、立图为证的意思,这份孝心和孝行理所当然得到肯定和赞扬。
但是我们对母亲做得再多,给予得再多,都无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正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我想提醒一下诸位,你注意到最后这句诗后面是句号还是问号了吗?也许两个标点符号就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态度——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看来对于母亲的爱,似乎古人比我们现代人的感情更真挚、更细腻、更纯粹,这有哪些流传下来的古诗为证。这倒不是否定现代人对母亲的感情,可能是现代人太匆忙,要做的事情太多,没有太多的时间向母亲表达吧。
难得有这么一个特别的节日,可以让我们不用矜持直抒胸臆地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她——伟大的、艰辛的、忍辱负重的、乐观的、通透的母亲。那就让我们大大方方采采一束萱草花献给母亲,并给父母亲一个拥抱吧。为什么要是特特是萱草花呢?这种萱草花又是什么花呢?那我们可以从古诗中寻找到答案。
温故那些写给母亲的古诗,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感恩。读了那些写母亲的古诗,有一种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就是好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写到了一种我们常见的草本植物——萱草——也即我们常见的黄花菜,而且是被很多诗人多次提到。比如在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一诗中两次写到:“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沈颂有:“卫风愉艳宜春色,淇水清泠增暮愁。总使榴花能一醉,终须萱草暂忘忧。”佚名诗《萱草吟》:“彼见是忘忧,此看同腐草。青山与白云,方展我怀抱”。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有诗云:“萱草石榴相续开,数枝晚笋破苍苔。背人红练穿林去,直是无情不再来。”王十朋有诗:“有客看萱草,终身悔远游。向人空自绿,无复解忘忧。”
而元代诗人王冕的《墨萱图·其一》:“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他的在其二中也写道:“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他是在两首诗中两次提到。
还有历代很多著名人物,如唐伯虎、戴复古等等也都写到萱草诗,不在此一一列举。
那么萱草到底是什么草?为什么会专门写在母亲的诗中?引起了我的好奇,这才有了这篇小文。也是我现学现卖,与大家分享一下,也算是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吧。
对于萱草这个名字很多可能不了解,但一说“黄花菜”、“金针菜”大家立刻知道了。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个传说。传说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家境是十分贫寒的,家中常常断炊,不得不出去讨饭度日,加之营养缺乏,患了全身浮肿症,胀痛难忍。有一天,陈胜讨饭到一户姓黄的母女家,黄婆婆是个软心肠,她见陈胜的可怜模样,给他蒸了三大碗萱草花让他吃。对于已经饥寒交迫的陈胜而言,萱草的香甜可口堪比山珍海味,而在吃完后几天他全身浮肿也消了。后来的陈胜称王之后,他没有忘记黄家母女,为感谢黄家母女的恩情,它将母女两人请来每天设宴招待。突然,陈胜想起了当年萱草花的美味,便请黄婆婆再蒸一碗给他吃。黄婆婆又采了一些萱草花,亲自蒸好送给陈胜。陈胜端起饭碗,只尝一口,竟难以下咽,连说:“怎么回事,味道不如当年了,这可太奇怪了。”黄婆婆说“实际没什么可奇怪的,这真是饥饿之时萱草香,吃惯酒肉萱草苦啊!”从此,陈胜将黄家母女留在宫中,专门种植萱草,并时常吃它。同时,又给萱草另外取了二个名字,一名为“忘忧草”,一名为“黄花菜”。因为黄婆婆的女儿名叫金针,而且萱草叶的外形像针一样,所以人们又叫它“金针菜”。
萱草既好看又好养,同时萱草的功效与作用很多,所以深得很多花友的喜爱,在康乃馨之前它是中国的母亲之花。萱草寓意有三:
一是遗忘的爱,也被称为忘忧草,它有着让人忘记一切不愉快的事的寓意,所以花语有遗忘的爱的意思,当人们遇到不开心的事,看一看萱草花,就能将这些不开心的事抛在脑后,心情自然会好起来。
二是放下忧愁,叫做疗愁,古人在骈雅·释草中对有关于萱草的记载的句子:“宜男,疗愁,萱草也”,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曾提到萱草被吴人称为疗愁。
三是爱的忘却,萱草每年都会开花,而在盛开后它的花会慢慢凋谢,但生命依然很顽强,在第二年它会再次开放,而上次开花带给人们的喜悦早已被忘却,它只会年复一年的奉献自己的爱。
母亲节,我们采一束萱草花或别的花献给母亲,并给母一个紧紧的拥抱吧!
曹文远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