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如璀璨星辰,即便历经时光的洗礼,依旧在记忆的深处熠熠生辉。郑家坞火车站,于我而言,便是这样一个承载着无尽回忆与深情的所在。它不仅见证了家乡浦江乡民挑扁担从车站出发贩卖豆腐皮、麦芽糖等农副产品,或背着行李乘绿皮车赴外谋生的历程,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录着我童年的欢声笑语与成长的足迹。
郑家坞,一个坐落于浙赣铁路沿线的小镇,它并非声名远扬的大都市,却因那座火车站,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独特的地标。火车站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宛如一颗镶嵌在小镇边缘的明珠。穿过郑家坞的浙赣铁路,在浦江境内蜿蜒3.1公里,如同一条钢铁巨龙,连接着外面广袤的世界与这一方质朴的乡土。
浙赣铁路前身为杭(州)江(山)铁路,于1930年开建,翌年设郑家坞站。抗日战争期间,这条铁路屡遭破坏,时断时续。直到1947年,浙赣铁路全线通车,郑家坞站才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新中国成立后,郑家坞站作为浦江县对外交通的重要门户,经历了多次改造扩建,面貌焕然一新。1989年,随着铁道部实施“中取华东”战略,浙赣铁路进行复线建设,是年4月,郑家坞火车站更名为浦江火车站。它虽经历了更名,但在我心中的地位,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改变。
沿着铁路线延伸的方向望去,铁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峻光芒,一直通向那未知的远方,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与憧憬。正是这条铁路,将浦江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也让无数浦江人踏上了外出谋生经商的征途。而在站台的对面,隔着铁路,便是一片繁忙的煤场。
每当火车轰鸣着缓缓驶入站台,对面的煤场便开始热闹起来。巨大的火车头拖拽着一节节满载煤炭的车厢,伴随着汽笛的长鸣,缓缓停靠在卸煤区。工人们早已准备就绪,他们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手持铁铲和锄头,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随着火车车厢门的缓缓打开,乌黑的煤炭如小山般堆积在车厢内。工人们迅速行动,将煤炭一铲一铲地卸到传送带上。传送带轰鸣着运转,将煤炭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煤场的各个角落。此时,煤尘飞扬,遮天蔽日,整个煤场仿佛被一层厚厚的黑雾所笼罩。阳光透过这层黑雾,洒下斑驳的光影,给这片繁忙的景象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
我们这些孩子,总是被这壮观的场景所吸引,站在铁路旁,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一切。虽然煤尘弥漫,让我们不时地咳嗽几声,但那份新奇与兴奋却让我们忘却了这一切的不适。每当火车驶过,我们都会欢呼雀跃,仿佛是在庆祝一场盛大的节日。
童年的时光,总是与郑家坞火车站紧密相连。那时候,火车站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既是一个充满新奇的乐园,也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资源宝库”。犹记得,夏日炎炎,西瓜是消暑的佳品。吃完西瓜后,那圆滚滚的西瓜皮可不会被随意丢弃。我和小伙伴们会拿着一根铁丝,兴高采烈地奔向火车站的候车室与站台。
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夹杂着普通话和各色的方言,这里地处诸暨、义乌、浦江三县交界处,各地的旅客在此汇聚,他们或是带着对远方的期待,或是怀揣着归家的急切。而我们这些小身影则在人群的缝隙中穿梭着,享受着这份独特的热闹与喧嚣。
站台更是我们的“主战场”,我们小心翼翼地用铁丝串起一片片西瓜皮,那动作既带着孩童的笨拙,又有着无比的认真。西瓜皮在铁丝上串成了一串又一串,仿佛是我们童年里一串别样的“糖葫芦”。等串得差不多了,我们便心满意足地拿回家去喂猪。那些贪吃的小猪们看到我们带着西瓜皮回来,总会哼哼唧唧地围拢过来,迫不及待地享用着这份“夏日福利”,而我们则在一旁看着,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说起火车站,就不得不提到候车室旁的馄饨摊。那小小的馄饨摊,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香气,在候车室的喧嚣氛围中,宛如一片宁静的港湾。摊主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妈,她总是系着一条干净的围裙,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每当有旅客或是像我们这样在附近玩耍的孩子走近,她便会热情地招呼着。
那馄饨的皮薄如蝉翼,里面包裹着鲜嫩的肉馅,在热气腾腾的汤锅里翻滚几下后,便被盛到碗里。再撒上些许葱花,一碗色香味俱佳的馄饨就呈现在眼前。轻轻吹上一口气,喝上一口鲜美的汤,那滋味仿佛能瞬间驱散身上的疲惫与寒意。我和小伙伴们有时会凑上自己为数不多的零花钱,买上一碗馄饨,坐在简陋的小板凳上,细细品尝着。那温暖的感觉,不仅来自于馄饨的热气,更来自于那份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而候车室对面的理发店,也是我们童年时常去的地方。不过,我们去那里可不全是为了理发,更多的是为了店里的那些连环画。理发店的老板是个很和善的大叔,他知道我们这些孩子喜欢看连环画,所以也不介意我们在店里一待就是半天。
那一本本连环画,像是一扇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我们沉浸在《大闹天宫》里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中,为他的勇敢和机智喝彩;也会在《哪吒闹海》的故事里,为哪吒的不屈和抗争精神所感动。更令我难忘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豪杰,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赵云的智勇双全,都让我们为之倾倒。在那个没有太多电子产品的年代,这些连环画就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在小小的理发店里,展开了无尽的想象翅膀,翱翔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世界里。
邮电所也是火车站周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位于候车室西南约50米距离那小小的邮电所里摆放着一排绿色的邮箱,工作人员们总是在忙碌地分拣着信件和包裹。那时候,写信还是人们与远方亲友沟通的重要方式。我曾见过许多外出经商打工的人,在忙碌的行程中,总会抽空来到邮电所,认真地写好信封,装入一封封家书,然后贴好邮票,塞入邮筒(箱)。他们的眼神中满是对家人的思念,笔下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情。那些信件承载着他们在异乡的酸甜苦辣,跨越千山万水,将他们的心与家乡紧紧相连。
除了信件,邮电所还是电报和电话总机的重要中转站。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电报和电话是人们与远方亲人沟通最为快捷的方式。每当有电报送达,总能引起一阵小小的轰动,人们纷纷猜测着电报的内容,那份期待与紧张的心情,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汽车站在邮电所对面,它与火车站相互呼应,构成了站区小镇对外交通的重要枢纽。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这里来来往往,或踏上离家的征程,或开启归乡的旅途。2001年,我从银行辞职离开家乡来到杭州谋生,那几年每到周一凌晨,我都会从这里出发乘列车去杭州,怀揣着梦想与希望,踏上那条通往未知的道路。而到周末,我又会从杭州坐车经过这个车站回家,带着一周的疲惫与收获,回到那个充满温暖的港湾。
那些外出经商打工的人,大多都是从这里起步,背着简单的行囊,走向那繁华却又陌生的城市。他们的身影在汽车站和火车站的光影里,显得既坚定又有些许的落寞。但无论前路如何,这里始终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还有那几家旅馆,虽然设施并不豪华,却为过往的旅人提供了一个歇脚的地方。旅馆的招牌在夜晚亮起,昏黄的灯光仿佛在为疲惫的旅人指引着方向。我曾好奇地透过旅馆的窗户向里面张望,看到那些陌生的面孔,他们或是在整理行囊,或是在休息,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在这小小的旅馆里暂作停留。
然而,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郑家坞火车站也迎来了它的落幕。当最后一列客车缓缓驶离站台,我们知道,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车站,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虽然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眷恋,但我们也知道,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停运的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岁月的叹息,也看到了无数人的眼泪与感慨。
尽管老站已经停运,但2024年9月6日杭温高铁浦江站投用运营标志着家乡浦江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新浦江站虽然远离了郑家坞,但它的设立不仅提升了浦江的交通条件,更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将浦江与杭州、温州等大城市紧密相连,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
站在新浦江站的站台上,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我知道,这个新的车站将继续承载着家乡人的梦想与追求,也将见证着浦江的繁荣与发展。而我,也将继续带着那份对老站的怀念与眷恋,踏上新的征程,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与未来。
如今,岁月流转,原来的郑家坞火车站区早已不再是当年那般热闹非凡的模样。但在我心中,它永远是那个充满温暖、承载着童年欢乐与梦想的地方。每当我回忆起那些在火车站度过的时光,那串西瓜皮的童趣、馄饨摊的香气、连环画的精彩、邮电所里的思念与牵挂、车站的离别与重逢、旅馆里的过客匆匆,都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郑家坞火车站,它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站点,更是我童年的见证者,是我心中那一抹无法磨灭的乡愁。我怀念那铁轨上火车驶过的轰鸣声,怀念那候车室里嘈杂却又亲切的人声,怀念那火车站周边一切熟悉的事物。它就像一位默默守护着小镇的老者,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
虽然时光不能倒流,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却会如同珍藏在心底的宝藏,永远光彩夺目。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郑家坞火车站的温暖与慰藉。
杨钦飚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