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寄哀思 文明祭英烈——2025北仑“云上清明祭英烈”活动引热议
春风寄哀思,云端祭英魂。2025年清明节期间,由北仑区委网信办、区民政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主办的“云上清明祭英烈”活动通过创新祭扫形式、搭建数字平台,引导市民在云端追思英烈、寄托缅怀之情。自3月29日启动至4月30日结束,活动吸引31万网友参与,其中1.6万余人次在英烈馆、1.1万余人次在张人亚纪念馆线上祭扫,以绿色低碳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营造了“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的浓厚氛围。
云端平台搭建:打造“永不落幕”的追思空间
作为数字化时代文明祭祀的重要实践,本次活动依托“北仑在线”技术支持,全新上线“2025云上清明祭扫平台”,构建起“缅怀英烈”与“祭祀亲友”两大核心板块,实现微信端、手机网页端、APP端多终端覆盖,为市民提供“随时可祭、随地可祭”的便捷服务。平台首页以“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云上清明寄哀思”为主题,搭配庄严肃穆的界面设计,点击进入“英烈馆”,可见北仑籍革命烈士名录及生平事迹,包括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张人亚、抗疫英雄李文亮等先烈的感人事迹专题页,市民可通过献花、点烛、上香、祭酒等虚拟仪式表达敬意,还能在留言区写下追思寄语,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以往清明扫墓需要长途奔波,今年通过手机就能为先烈献花,这种方式既环保又庄重。”参与活动的市民王先生表示,他在张人亚纪念馆页面留言:“您用生命守护信仰,我们以传承告慰英魂”,获得数百次点赞。平台还特别设置“亲友馆”,供市民自定义创建亲友纪念空间,上传照片、生平故事,实现“云端家谱”的温情延续,让祭祀从物理空间的追思拓展为数字时代的情感联结。
全民参与热潮:从机关到校园,红色教育融入万家
活动期间,北仑区各级部门、街道社区、学校企业积极响应,将“云上清明”作为弘扬英烈精神、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掀起全民参与热潮。全区机关干部通过“线上主题党日”集体为英烈献花,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烈属代表开展“云端家书”活动,将对亲人的思念化作文字告白;各中小学启动“红领巾云祭扫”专项行动,3.2万名中小学生通过平台学习英烈事迹,绘制电子手抄报、录制朗诵视频,将思政课堂搬到“云端”。 “同学们,张人亚同志是‘党章守护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在北仑区实验小学的班会课上,老师通过直播平台带领学生“云参观”张人亚纪念馆,随后全班同学在平台集体献花。该校德育主任表示,线上祭扫打破了时空限制,让红色教育更贴近青少年,“孩子们在互动中了解英烈生平,情感共鸣更加深刻”。 企业界同样积极响应,北仑各大园区、企业组织员工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某临港企业负责人表示:“云端祭祀既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又能让员工在追思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英烈的奉献精神。”
文明新风引领:从“线下焚烧”到“线上传情”的祭祀引领
活动同步发布《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错峰祭扫、文明祭扫、厚养礼葬”三大理念,呼吁市民摒弃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传统祭祀方式,转向鲜花祭祀、网络祭祀、居家追思等绿色形式。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平台收到文明祭祀承诺签名超20万次,“思亲莫让烟尘扰,文明新风慰先人”成为市民共识。 值得关注的是,平台特别设置“祭祀知识科普”板块,通过图文、视频解读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生态安葬政策及防火安全知识,推动祭祀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北仑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提供便捷的祭扫工具,更要传递‘厚养薄葬’的新风尚,让祭祀回归‘追思感恩’的本质。” 在英烈事迹传播方面,平台创新采用“短视频+互动H5”形式,制作《北仑英烈图鉴》系列内容,聚焦张人亚守护党章、抗疫英雄逆行出征等故事,通过“沉浸式”叙事引发情感共鸣。网友“海风”留言:“第一次完整了解张人亚的生平,他的故事让我对‘初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云上清明不是对传统祭祀的颠覆,而是结合时代特征的创新传承。”北仑区委网信办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数字祭扫平台,整合更多红色资源,打造“永不落幕的英烈纪念馆”,让市民在便捷追思中感受精神力量,在文明实践中践行责任担当。 当最后一缕春风拂过云端,北仑“云上清明祭英烈”活动落下帷幕,但对英烈的缅怀与追思从未停止。从线下到线上,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情怀——在数字化浪潮中,北仑正以创新之举守护文化根脉,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潮客_wcxeaj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