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初长,朝花夕拾。一晃一天,一晃一月,一晃一季,立夏又到了。
青绿的山,青绿的水,春尽夏来,植物繁茂,蔬菜挂果,春的一页翻过便是新的夏天,蝉鸣四起,万物都从立夏开始肆意狂长,也生长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满目生机而有趣。
900多年前,一个夏日的午后,苏东坡在皋亭山的佛日寺吃下午茶,并在躺椅上打瞌睡,只听得一只山蚊子在耳边嗡嗡乱飞,他没一巴掌打下去,而是任它在耳边骚扰,醒来挥笔写下了一首《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日射回廊午枕明,水沉销尽碧烟横。山人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的诗句。
“佛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钟鸣四十里,门对两三峰”。此诗又表明,苏东坡不但来过皋亭山,而且熟门熟路。宋时的皋亭山(半山),寺院林立,梵音袅袅,晨钟暮鼓,而苏东坡喜欢与寺院长老交往。
在现在杭钢行政大楼这个地方原来就是规模宏大的崇光寺,寺里有浴龙池,宋高宗皇帝曾在此洗浴、汰手,池水冬夏不涸,在寺的后山有游龙洞,深广可居,苏东坡的《墨竹赋》刻石在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杭州先后为官约五年,他大到为国家建功立业,小到能为皋亭山嗡嗡叫的一只山蚊子写诗,由此推断,东坡先生竹杖芒鞋,吃过皋亭山(半山)的立夏饭、乌米饭,过过皋亭山(半山)的立夏节。
“相看两不厌,只有皋亭山”,半山的夏天是绿色,灵动,富有生气的。浓浓的乡愁就是那山、那水,还有从小吃到大的半山立夏饭、乌米饭。
忆往昔,我仿佛看到奶奶背着草筐从山坡下来,筐上露出光洁滴绿的乌米饭草,回家准备给全家人烧一锅乌米饭。
约莫在5、6岁光景,我会追着去田畈里干活的大人喊:“野米饭咸,乌米饭香;吃野米饭茄(音),吃乌米饭虫儿不来咬”。干巴巴的几句,大概不怎么好听,也不怎么好玩,于是乘奶奶摘乌米饭草没有回来,我悄悄与邻家名叫“阿龙”的小玩伴捡来碎砖,在门口道地上搭灶烧野米饭。我从屋檐下抽取毛柴,弄来一盒火柴。
过去都是木结构瓦房子,屋檐下堆的全是柴草。两个顽童不知是谁点的火,阶沿上的柴突然起了烟雾,继而有了明火,幸好叔叔发现及时,一边浇水,一边将柴全部快速扔在道地上。火扑灭了,可阶檐上的板壁被熏得墨黑。可我与“阿龙”早已吓得逃之夭夭了。
奶奶告诉我说:“搭灶烧野米饭要大人在场,立夏到了,乌米饭、野米饭有得吃的。”我在灶旁一边看着奶奶把从山上摘来的叶子放水揉搓,并浸上水,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奶奶说要放一个晚上叶汁充分浸出,次日沥水澄清,再加糯米用柴火烧乌米饭。
次日,我揩着惺忪的眼睛,揭开老灶头的木制锅盖,清香飘满了整个屋子,奶奶说吃米饭是老祖宗传落来的,吃了乌米饭可防乌米虫叮咬。
“乌米虫,什么是乌米虫呀?”奶奶终于给我讲故事了。
半山夏天“乌米虫”多,这虫细的几乎让人看不见,在猪水茅坑边,垃圾堆上,这些生物聚集成团,飘飘忽忽地在头顶晃动,遇到人就会不知不觉中咬你一口,身上痒得不得了。
这时,奶奶将散在地上的草一把把收进草筐,继续讲:“孟姜女罪过哦,她哭倒长城后,秦始皇得知后心想,我把长城辛辛苦苦造起来,却被你给哭倒了。火冒三丈的秦始皇一把将孟姜女抓起来,孟姜女被吊打,身体被碾成粉末撒在空中,这些粉末在空中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冤魂飘荡开来,幻化成“乌米虫”,乌米虫细小,咬一口一个块,而吃了乌米饭,小虫子就不来惹你了。
立夏一到,半山百姓家家户户要烧乌米饭吃,烧乌米饭的乌米饭草,又名南烛,过去,皋亭山(半山)特别多,现在,半山都变成了森林,树木高大,而南烛属灌木,大树底下不长“草”,半山上这种乌米饭草就少了,八十年代之前是很多很多的。但是,立夏吃乌米饭是半山的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会从农贸市场买一把乌米饭草回来烧一锅乌米饭,乌米饭烧法简单,以糯米为主,可以掺入些许粳米,不掺也没有关系,蒸煮后乌米饭乌黑晶亮,香润可口。
据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大致在五代时期,杭州半山一带已有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了。明代《西湖游览志余》有关于立夏喝“七家茶”、尝新等记载。清代,立夏习俗更加丰富。《江乡节物诗序》有记载立夏吃乌饭、立夏称人,并云:“杭俗立夏,门悬大秤,男妇皆称之,以试一年肥瘦。”《杭俗遗风》记载有“乌饭糕、夏饼”“抖夏夏米”(烧野米饭)之俗,又有“三烧”“五腊”“九时新”之说。
有人疑惑,半山立夏习俗怎么与半山娘娘庙挂起钩来的?这还得从半山娘娘庙说起。
半山娘娘庙始建于南宋初期,又叫(撒沙夫人庙),是杭城唯独由皇帝敕封的“宗庙”。据《杭州市半山区地名资料汇编》记载,“相传北宋末年,战祸四起,民不聊生,倪氏闺女逃难来此,饥寒交迫,本地群众看她可怜,都同情和帮助她,就住在半山一座庙里。一天,宋朝康王赵构南渡,逃难此地,为避金兵,躲于此山,金兵迫至,逼问倪氏闺女,康王躲于何处?倪氏闺女坚不肯告,遂被金兵杀害。金兵大驱南逐与宋军相会,神显灵助阵,狂风大作,向北扬沙,金人目尽瞀,宋 兵 鼓 勇 前 击, 俘 斩 无数。高宗即位,首崇祀典,遂敕封“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庙后山上还有娘娘墓,墓前立有石碑。”
半山娘娘庙有农历二月初八桑秧会、三月初三蚕花节、五月初一娘娘诞辰日,每个会期都会持续三天以上,直至现在倪氏宗族还踩着立夏节点举行半山娘立夏日祭祖。
传说半山娘娘生前患有疥疮,喜欢吃乌米饭,后来痊愈。解放前,半山顶上“旗竹杆”地有娘娘墓,清明时节,总有许多游客将剥出的乌米粽叶贴于坟头。半山娘娘人长得俊秀,但有耳疾,将粽叶一贴,说明“吾来祭祀也”,娘娘会有感应。
正因为半山娘娘喜欢吃乌米饭,故在立夏祭祖的祭品中,有“三牲”、有时鲜蚕豆、豌豆、竹笋、樱桃、青梅、杏子、枇杷等,同时,少不一盘满满的乌米饭,乌米饭上摆放着几片南烛叶和几颗红色的樱桃,格外好看。
立夏日祭祖仪式有一套程序:半山娘娘庙的娘娘殿内,一眼望去,祭品琳琅满目,娘娘塑像前的祭台上摆放着火神祝融像。先由一位长者敬献佳肴,点燃香烛。接着领诵祭文。然后一屋子的人面向祝融像和半山娘娘塑像礼行三鞠躬。
最为生动隆重、人潮涌动的要算送春迎夏仪式,游行队伍身着红色服饰。非遗半山立夏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大纛旗手、提炉队、鼓队、鼓乐队、蚕花姑娘轿子队、蚕娘队、新娘子歇夏队、食盒队、旗袍队、莲湘队,一组组方队,穿着节日的盛装,行进在绿色的森林里。一路锣鼓喧天,队伍宛如一条游龙,缓缓行进,现场人潮涌动。
“立夏树叶响,一片桑叶一片鲞。春播夏
长,秋收冬藏。天地循环,周而复始~~”
主持人一番“开场”,全体列队人员齐呼:“越来越好!”。
队列在缓缓巡游,蚕花姑娘坐在轿子内养蚕的大匾里,手拿泥猫,目视前方。大纛旗手,高举 旗杆,旗帜迎风招展,上下两边有黄色齿牙边,旗面上写有“送春迎夏”四个黄色大字,烘托出迎夏喜庆和热烈的气氛。
主持人用杭州方言说:“天养人,壮突突;人养人,皮包骨;民以食为天,立夏习俗,保护传承~~”。
谁来保护?众答:“我们保护。”
谁去传承?众答:“我们传承。”
活态演示,众答:“以老带小。”
半山民众,众答:“责无旁贷。”
一年一度,众答:“礼仪立夏。”
一片诚心,三炷清香,雅乐珍馐,伏惟尚飨。
最后,敬香祈福。
送春迎夏现场,响彻云霄的喊声,此情此景,你一定会被感染。我手持相机,快门“咔嚓咔嚓”响。
蚕娘队和食盒队人员分别向现场涌来的游客赠送一张张爬满蚕宝宝的桑叶,并分享祭祀的“福果”,整个场面正如欢乐的海洋。
生于斯,长于斯。我作为土生土长的半山人,一碗乌米饭吃到现在,我也始终参与着这项富有文化底蕴的传统习俗活动。
半山立夏节除了品尝乌米饭,还有称人、斗蛋、吃咸豆儿糯米饭、吃立夏饼、吃立夏狗、吃捏巴儿、吃七家茶、吃蚕豆串、吃健脚笋,品味着“三烧、五腊、九时新”的民风民俗。
2009年半山立夏习俗列入省级非遗名录,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具有从地方到联合国完整评定等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
乡音无改鬓毛衰。苏东坡的“蚊子诗”、半山的记忆、童年的回忆,立夏的狂欢,就像这一碗半山的乌米饭,染黑了便永远褪不掉。
立夏节,我每一次参与,都是一次感动。忘不了那山、那水;忘不了那一份浓浓的乡愁;忘不了那一年胜似一年的立夏节。
半山立夏节,是咱老百姓幸福的美食狂欢节!
潮客_永远善良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