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社会实践风采展播(二)||青年挺膺担当,实践 沈阳城市学院智能与工程学院
青春力行传薪火实践深耕育栋梁社会实践风采展播
在科技的洪流中,社会实践作为连接课堂与现实、淬炼青年品格的关键桥梁,彰显着时代价值。智能与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系统策划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把学识融入行动。秉持着对专业的钻研与对家国的情怀,多支洋溢智慧与担当的队伍,奔赴了布满机遇与收获的实践征途。他们以调研为笔,在城乡发展的脉络中勾勒问题;以服务为墨,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书写答案,让青春在知行合一中绽放出最明亮的光芒。
观赏生态美景,感受生态之美
实践介绍
实践专题: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实践地点:浑南区棋盘山实践团队:环境与设计专业实践人姓名:高泽清、叶秀秀、黄紫橙、柏武凯、张家维、杨轩浦指导老师:韩磊实践过程
团队组建:召集环境设计学生,组成环境保护团队,明确各成员分工。前往棋盘山风景区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无人机拍摄进景远景,拍摄生态之美,留下学生与大自然的深刻合影留念。以拍摄视频和完成报告。实践意义
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生态的美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年来,我国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在生态保护、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实践。实践感悟
与团队成员合作的过程,也让我对生态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分工协作,有人负责调研,有人策划活动,有人进行宣传。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不同的观点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个人。这让我联想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人类作为其中一员,更应携手合作,共同守护生态平衡。“绿水青山”的实践之旅,让我从一个生态保护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未来,我将继续以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因为我坚信,每一份微小的努力,终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让我们的家园永远保持山清水秀、生机勃勃。
新时代大学生捍卫历史真相的实践路径探索
实践介绍
实践专题:“不忘革命传统,传承红色精神”实践地点: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实践团队:环境设计专业实践人姓名:尹湘媛、李昀航指导老师:韩磊实践过程
我们在导员带领下,开启了参观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的社会实践之旅。实践前,我们共同查阅《沈阳审判档案文献》,观看《正义的审判》纪录片,深入了解1956年新中国首次审判日本战犯的历史背景与意义。抵达场馆后,我们跟随讲解员走进审判庭旧址,看到还原的审判席、被告席,结合陈列的战犯供词、判决书原件及历史照片,直观感受审判现场的庄严肃穆。参观过程中,大家不时驻足讨论,围绕审判依据、历史影响等展开交流,并向工作人员请教审判中的关键细节。参观结束后,师生进行总结讨论。我们分享了参观感悟,表示了深刻认识到审判对维护和平、彰显正义的重要意义。最后,导员韩磊老师引导我们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思考青年一代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责任,实践在充实的学习与反思中圆满结束。实践意义
参观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的社会实践具有多重深刻意义。从历史维度看,这场新中国主导的正义审判,以铁证揭露日本战犯侵华暴行,让参与者直观感受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在陈列馆中,泛黄的判决书、战犯的忏悔录等文物,将审判场景具象化,强化了铭记历史、捍卫真相的使命感。在现实层面,此次实践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与法治教育课。审判过程彰显了中国司法的公正性与独立性,让学生深刻理解法治在维护国家主权、保障人类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反思战争危害,激发了青年对和平的珍视,增强了维护国家尊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责任感。此外,实践活动促进了我们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协作。老师的引导与我们的深入思考相结合,将历史学习与现实认知相融合,有助于培养青年理性看待历史、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为传承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注入青春力量。实践感悟
参观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我们感悟很深,走进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泛黄的档案、肃穆的审判庭,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审判历程鲜活呈现。新中国以详实的证据、公正的程序,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这不仅是对历史罪行的清算,更彰显了中国维护正义、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在陈列馆中,战犯的供词、受害者的证言,字字泣血,控诉着战争的残酷。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必须铭记历史,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历史、守护和平的使命。此次实践,在导员的引导下,我们深入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不仅增强了爱国情怀,更坚定了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发展、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的信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唯有不忘过去,方能开创未来。
青砖黛瓦间,照见精神丰碑
实践介绍
实践专题:不忘革命传统,传承红色精神实践地点: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实践团队:环境设计专业实践人姓名:邵楚涵、汪心然、高伟嵩指导老师:韩磊实践过程
在辅导员韩磊老师的带领下,邵楚涵、汪心然、高伟嵩三位同学走进中共满洲省委遗址,开启了一段难忘的红色之旅。踏入遗址,韩老师与同学们讲述中共满洲省委的历史。展厅内陈列的旧文件、老照片和革命遗物,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生动呈现。让大家对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开展工作、领导抗日斗争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邵楚涵专注地听着,不时记录下重要的内容,汪心然则用手机拍下展品照片,而高伟嵩用视频记录着实践过程。在讲解结束后,韩磊老师组织了小组讨论,每位学生都分享了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要努力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这次实践活动,同学们上了一堂意义非凡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整个社会实践过程充满了学习和启发,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实践意义
此次参观中共满洲省委遗址的社会实践,对于老师与三位同学而言,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于学生而言,这是一堂鲜活的历史课。遗址中陈列的革命文物与场景复原,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日斗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理解革命先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这种沉浸式学习,有效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促使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师生集体而言,此次实践是凝聚共识、传承精神的纽带。在参观与交流中,师生共同感悟红色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增强了集体的向心力与使命感。这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注入精神动力,也为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奠定了坚实基础,激励着他们以实际行动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实践感悟
踏入中共满洲省委遗址的瞬间,时光仿佛在此凝固。斑驳的灰墙、褪色的窗棂,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惊心动魄。展厅里,一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泛黄的纸张上,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坚定与执着。在复原的办公室场景中,简陋的桌椅、磨损的藤椅,还原了当年艰苦的工作环境。辅导员老师指着墙上的东北地图,讲述中共满洲省委如何在白色恐怖下,深入群众,组织工人罢工、农民运动,为抗日斗争积蓄力量。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今日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传承先辈们的精神,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在学习中勤奋刻苦,在生活中勇担责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智能与工程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实践团队在多个领域积极开拓创新。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磨砺自我的重要途径,更是智能与工程学院 “知行合一” 教育理念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实践中,学生们勇于突破自我,让理论知识在现实场景中落地发芽,既提升了专业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的综合素养。展望前路,智能与工程学院将持续深耕社会实践体系,以更开放的视野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走进科技前沿、扎根基层一线、融入社会发展大局。学院将着力构建 “实践育人 — 创新驱动 — 社会服务” 的良性循环,力求培养出更多兼具国际视野、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让实践的火种点燃更多创新可能,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续写智能与工程学院的育人新篇,为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潮客_evvxxy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