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谷雨时节的烟岚,2025年4月25-26日,浙江科技大学四名学子与潮新闻团队共赴金华浦江县,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这场为期两天的采风之旅中,他们以脚步丈量“万年上山”的文明厚度,以指尖触碰“千年郑义门”的精神脉搏,在山水与人文的交响中解码浦江的文化基因。
古韵新芽:江南第一家
首日,团队探访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江南第一家”。这座以孝义治家闻名的古建筑群,让同学们沉浸于明清时期的家族文化与儒家精神中。漫步在古街古巷,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当年郑氏家族的繁荣与和睦。
“沉浸式剧本杀”碰撞“明末回溯”。
在“江南第一家”的古庄院落中,团队以沉浸式剧本杀为媒介,化身明代文人雅士,穿梭于九座牌坊、宗祠古巷之间,原本静默在宗祠匾额上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黛瓦间漏下的晨光轻抚鹅卵石巷弄,执卷而立的汉服少女与月洞门框成一方素宣剪影,宗祠廊下抑扬顿挫诵读《郑氏规范》的训诫声,与九世同居牌坊旁摇曳的灯笼光影交织……那些凝固在取景框里的镂空花窗、堂前燕巢、礼制仪典,皆化作流动的族谱,将“一门尚义”的孝义密码写入了时光的褶皱。
来自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42班的杨斯宇同学这样说道:“在郑氏宗祠看见家长振袖怒斥郑小虎时,台下孩童不自觉挺直了脊背,让我顿感族规中‘子孙出仕,若赃墨者必削其名’的凛冽。那些镌刻在《郑氏规范》里的文字,此刻化作戏台上鲜活的训诫,穿透百年仍震耳发聩。穿行在迷宫般的街巷完成任务,每一步都似踩在郑氏家族编织的经纬上——原来传世家风,从来不在高堂匾额,而在药碾的轻响、账本的墨痕与孩童诵读的余韵里。于是古今交汇处忽有所悟:所谓家族传承,恰似我们今日采风的旅程——在互动中苏醒历史,在体验里延续文脉。”
在懿江南汉服文化馆,团队专访了返乡创业青年郑何思懿。她将家族传承转化为文化使命,在采访中让我们看见了青年一代与传统的全新对话方式。汉服在这里不仅是服饰,更是连接古镇历史与现代生活的桥梁。通过中秋花灯夜游、花朝节巡礼等活动,汉服文化已融入了小镇肌理,传统根系在当代土壤里萌发新芽,吸引着年轻游客与本地居民共舞霓裳。郑何思懿的故事,是郑氏家训“双向奔赴”现代社会的缩影。
面对着郑氏宗祠历经风雨仍枝干虬劲的古柏,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家训文化的根系正在当代青年的实践中萌发新芽。
烟火绝秀:嵩溪古镇
徐霞客曾称嵩溪古镇为"天地间秀绝之区",在我们踏入古镇的一瞬,时光忽然有了具体的形态——黄犬在卵石巷陌追逐斑驳的光影,老猫蜷在竹编簸箕里打盹,溪边浣衣的棒槌声与老人含混的方言混响成韵。
在青苔漫漶的宗祠转角,看见成堆的榫卯木料如同待解的密码静卧在石阶前,汉语言文学专业241班的周一婷同学不禁好奇地询问。在好不容易听懂村中老人的方言解释后,我们才明白这些采自嵩溪本地山上的木料,将通过榫卯结构咬合组合成村中的新戏台。
面对着无人机掠过马头墙的曲线,周一婷同学感叹地说:“这座活着的千年古镇,本身已然成为一部用生活书写的建筑史诗。”这场与榫卯的相遇中,那些曾被我们视为陈旧的生活形态,此刻在榫卯咬合的吱呀声里显露出惊人的现代性——没有比活在当下的传统更鲜活的传承,就像嵩溪的水,流经唐宋元明的河床,依然清澈地映照着今天的月亮。
缥缈蓬莱:仙华山
穿越玉圭峰与玉尺峰对峙的天门,1米宽的天然石门如利刃劈开苍穹。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岩燕盘旋间,明代刘伯温“仙华杰出最怪异,望之如云浮太空”的诗句在此刻具象化。云雾缭绕时,天门若隐若现,宛如《山海经》中的通天结。
海拔600米的观景台,见证着自然与文明的精妙叠合:北望大雁湖,冰川遗迹形成的湖泊与当代光伏板阵列在丘陵间交织,倒映着从新石器时代到数字时代的文明切片;南瞰昭灵宫,唐代始建的道观金顶在云雾中浮沉,檐角铜铃摇出的《步虚词》,与山脚下浦阳江货轮的汽笛声构成时空的复调。玉尺峰东侧垂落的银练飞瀑,冲刷着宋濂题写的“天穹云碧”石刻,水珠坠入深潭的节奏,竟与手机相册里未修原图的快门声共振。
仙华山馈赠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一场精神的吐纳——当我们在海拔600米处望见大雁湖与人造建筑交错穿行于丘陵原野时,同样来自汉语言语言文学专业的李元超同学翻阅着相机拍下的图片说:“扶着锁链侧身穿过‘天门’时,山风卷着千年古刹的铜铃声掠过发梢。归途大巴摇晃着满车酣眠,手机相册里存着无数张未修原图。”
仙华山用花岗岩的坚硬与云雾的柔软,在我们年轻的骨骼里刻下永恒的地质年轮——那些关于勇气、友谊与天地大美的记忆,终将成为未来某个疲惫时刻,突然在心头亮起的星辰。
生活史诗:浦江非遗馆
“我是浦江板凳龙技艺人黄子畏。”浦江板凳龙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子畏老师向我们如此介绍自己。眼前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轻抚龙身的姿态,如同轻触一卷流动的族谱。当他的指尖划过缀满鳞片的竹篾骨架,掌纹与三百年前先辈留下的藤编暗痕悄然重叠。九岁那年,他在正月十五的香火氤氲中窥见龙首高昂,从此将人生编入了这条蜿蜒的板凳龙——三十三载春秋,从旁观学习的稚童到传承非遗的技艺人,那些渗入龙骨的纸墨木香,早已成为他生命的第二层包浆。在传承过程中,黄子畏坚持“从小朋友开始发起”,组织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厚植文化情怀。
中文系的叶恬烁同学在采访结束后感慨道:“好像每一节龙身,都是会舞动的族谱。当你靠近,当龙鳞在解说词中哗然作响,原来所谓非遗,正是祖先留给未来的密信。通过与非遗浦江板凳龙代表性传承人的促膝长谈,我触摸到了这项非遗背后跃动的脉搏。所谓传承,是有人愿在机械轰鸣的时代,继续俯身把体温编进竹篾的弧度里。敬佩!!!”
浦江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轩虹在引领我们参观时介绍道,非遗馆以“家”为主线,展现浦江种类繁多的宝贵非遗资源,如竹编、剪纸、麦秆剪贴、竹木根雕,虽然并不是高雅的艺术,但是却是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与浦江的水墨诗画底蕴更是不可分割。
在非遗馆温馨幽静的跳动烛光中,板凳龙在馆中正立不语,仿佛突然吸气昂首,将明代的月光、民国的硝烟、当代的街灯,统统吞入中空的躯干,化作一声贯穿时空的龙吟。
浦江采风之行:新探的文化挖掘之路
在新媒体浪潮中,浙科大团队坚持始终以“在场者”的姿态穿行于山河阡陌,用双脚丈量青石板的温度,用镜头记录竹篾的尺度,以文字解码文明基因,书写所经所行,用新媒体人视角挖掘物象背后的无形内蕴,重新编译事物内核中的文化密码。在归程中,潮新闻的袁琦老师这样说道:“人们往往将地域和具体的事物相连接,比如金华火腿,绍兴黄酒,义乌的红糖,但是很少直接联想到它们内在的文化。”
从采访调研到现场的观察挖掘,通过浦江采风行,在潮新闻领队袁琦老师与小钱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尝试以新媒体视角重新解构文化现场。我们穿梭于“江南第一家”的深宅古巷,触摸宗族文化绵延六百年的精神根系;我们踏访嵩溪村错落的石灰墙民居,解码山水村落与当代生活的共生密码;我们登临仙华山险峻天门,在云雾中重绘徐霞客笔下的山河图景,用浙科学子的讲述,让更多人感受到另一地域下不同的民俗风情。
浙科潮人
浙江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