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江阴未老,瓢城不沉:长三角该如何共奋这通江达海的新时代

    2025-04-30 06:49 四川成都

    千马识途/长三角

    脚步丈量山河过与往

    【长三角的发展一定少不了当年乡镇企业发展的四千精神,今天我们依旧需要这些精神的引领|摄自王千马】


    吾球商业地理:

    以盐城、无锡、江阴、桐城为脉络,勾勒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图景。盐城以盐立城,借韩系汽车产业转型突围,却在新能源浪潮下面临挑战;无锡孕育乡镇企业基因,春雷造船厂与民营金融先驱见证工商业传奇;江阴凭扬子江船业崛起为造船重镇,依托黄金水道重塑交通枢纽;桐城则以文教为基,商会网络连接长三角创新动能。四城以产业迭代、历史文脉与地域协同,共绘长三角通江达海的时代拼图。

    采写+主编/王千马;

    图片/王千马+网络;

    编制/大腰精+牛儿响叮当+哟嚯

    1

    盐城,顾名思义,以盐立城。当年的盐城,是两淮盐场重要的部分。从盐城晒的盐,通过运河输往扬州。有点为人作嫁的意思,扬州爆得大名。徽商也因此做大。


    盐城有机场,在盐城的东北。出来打车,夜风裹挟在身上,竟有点温柔缠绵的意思。这是盐城难得的好时节。


    从机场到市区,高楼不多,却一路高架。城市建设也井然有序,干净得很。17号上午,当地文化名人陶林兄陪我逛盐城时,才得知当年的李姓领导,刚来这里当市长时,发现城市建设一塌糊涂,加上他本人又擅长搞建设,所以大刀阔斧,搞起了高架路网。所以今天盐城的交通才有了四通八达的样子。只不过,领导们喜欢搞工程,也往往会把自己变成了很多人的“重点工程”。这位领导也不例外。

    【盐城高架的确让人体验比较好|摄自王千马】


    之所以盐城高楼不多,是因为这里有地。因为靠海,每年都要在海里长出一万亩来。所以盐城发展可以摊大饼,也不要向上要空间。一段时间老城都不管了,着重向东向南发展新城。今天的盐城汽车产业就在老城的南边。也幸好有了这汽车产业,盐城在海水污染、盐业基本上停滞的今天,一度有了发展的新抓手。


    关于盐城的汽车产业,自然跟韩系有关系。悦达起亚就是在这里设厂。顶峰时期差不多一年有六十来万辆。


    有些奇怪,为啥起亚会跑到盐城。这又是一个传奇故事。跟当地的民营企业家胡友林有关。据说胡友林的第一桶金是靠煤炭倒卖赚得的。有钱后他也和李书福一样想要造车。也一样靠敲敲打打,所以口碑一开始都不好。最后,他似乎在上海,遇到了来大陆投资的韩国人。他先是忽悠对方,盐城就在上海附近,不如到这里投资。然后,他带着他们从苏州、无锡兜了一圈,再到了盐城。这时对方有些不高兴了,说都兜了这么一大圈,哪里还是上海周边。不过,胡友林会喝酒,在酒桌上他还是把同是东亚文化圈的韩国人喝高兴了,最后答应在这里合作建厂。先是从零部件做起,结果越做越多,最后想迁到南京都不行,盘根错节了。这下,彻底扎根这里了。


    当然,盐城为留下韩国人也不是没下功夫。听陶林兄说,为了留住起亚,盐城愿意给对方工签。也就是说,对方不仅可以在这里安排高管和技术人员,还可以把普通韩国人带过来打工。这也意味着,盐城牺牲了自己的就业。一段时间,韩国普通工人能拿两万的工资,中国工人只拿五六千。加上盐城消费不高,所以韩国人很愿意留在这里,甚至拖家带口。据说今天盐城有韩国人3万5千。只是可惜的是,大概天天喝酒,胡友林天不假年,早早因肝癌去世,不然他又是一个魏建军、李书福那样式的人物。

    【大概是为了解韩国人思乡之愁,盐城也建了一个“东大门”|摄自王千马】

    在盐城新城,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起亚的车子,出租车也是。连“世纪大道”的标牌上,都有韩语。说明这的确是一个韩国气息比较浓的地方。不过陶林有些遗憾,尽管起亚是盐城的车,但是给盐城的却不是市场最低价,所以盐城人也不是谁都选择它。


    还有个更要命的问题,那就是起亚近些年来备受新能源的冲击,产能下滑严重。这也拖累了整个盐城。但韩国车企比美国车企如通用,还是懂得变通。在起亚的第二工厂门口,我看见了它那略显夸张的车标。那是它们举全国之力打造的起亚EV5。尽管卖得也不算太好,但好歹人家也求“新”了。


    陶兄告诉我,当初起亚为度过苦日子,曾寻求为大众代工。大众说自己也没事做。后来,某新能源找上门说请起亚代工,却被韩国人拒绝了。主要是觉得大众是国企,好聚也能好散,新能源车企就不知道了。搞不好就被它给收购了。不过新能源车企也大气,没合作成,还是把电池厂放在了盐城下辖的射阳,也许在想,既然整车不合作,电池你总要用吧,但让人恼火的是,起亚的电池,选择的是宁德时代。


    在起亚的门口,我还是看见了它的雄心壮志:奋战二季度,实现双过半!

    【起亚门口的标语|摄自王千马】


    问陶兄,现在韩系车在中国已不如以前那样受欢迎,起亚咋还这么大口吻呢?得到的答案就是,它们已经不太关注国内市场,而是盯紧了中东及非洲。除了起亚之外,一汽奔腾也在扩产,奇瑞也准备在此落地,无它,比起芜湖,盐城靠海。盐城之所以不断往南扩,也是要对接大丰港。尽管江苏的沿海条件都不好,泥沙多,但有港比没有港口还是有优势的。大不了大丰港要经常性地疏浚罢了。而且,比起宁波和上海的港口,大丰港的成本低,属于汽车出口港,汽车等物流可以优先对待。


    据说,这两年大丰港每年发车到非洲有20万辆,看上去不多,但潜力不小。


    这样说起来,盐城发展汽车产业,还是能给自己的生活加点“盐”。不过,对这样一个传统产业优势不再的城市来说,它还需要寻找更多的味道。

    2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盐城还有门强项,那就是海上风电很强,据说还建了过江通道,把风电给了无锡。不过盐城为了多手准备,还是进行了火力配平。现在的盐城,还在建储能电站。


    看当地媒体报道说,数千万年前形成的盐矿,经开采后在地下形成一个个盐穴。这本是一个治理难题,但在盐城,它正随着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逐步化身为储存能源的巨型“仓库”。2024年4月底,全国储能容量最大、转换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在此开工,利用1200多米地下已采空的90万立方米“废盐穴”,变废为宝,建设两套30万千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但和很多城市一样,盐城也在搞文旅产业。尽管以盐起家,但盐城还是有一些故事的。比如当年的县城,叫做“瓢城”。顾名思义,它的形状正像一只按到在地的瓢。据称东晋筑土城,为盐城城池之始,明永乐十年为防倭寇侵扰,在原土城的基础之上修筑砖城,并在西门、东门、北门新建瓮城,由于西狭东阔,从而最终形成瓢形城池形状,使之“漂浮于水,永不沉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年的海岸线离盐城市区很近,动不动就海水倒灌,所以永不沉没竟成了这个城市立身之本。

    【当年瓢城大致形状|翻拍自王千马】


    和瓢城寓意相似的,还有唐时始建的永宁寺。其位于当年光明巷北首(今盐城中学校南操场处),为全国三十六大名寺之一。公元1129年,粘罕率大军分两路包抄淮阴,韩世忠兵败后撤,中军账就在永宁寺内。素以护国虔诚的云隐法师一方面为韩世忠疗伤,一方面筹集粮饷。韩世忠后赴镇江,在黄天荡大败金兵……今天位于滨河路的永宁寺,是1993年初所重建。


    今天人去得更多的,也许是瓢城的西门。此地有一水街。其傍水(紧邻串场河)而建,依水为街,故有此称。曾因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被誉为“淮南第一街”。不过在盐城盐业博物馆,我却看到这样的解释:盐城地处海滨,城市居民用水一直是历代管理者关注的重点,甚至县志中有很多关于上下游为启闭闸门发生纷争的记载。城市里走街运水卖水的水车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这里可以看出,水街也是因运水卖水而名。今天的水街,为原址新建,但周边的建筑多为仿古,打着各类餐饮的招牌。这让我不由得想到成都在铁像寺的水街,无疑,它们都是时兴的以古之名所打造的新消费地标。只不过,比起人流旺盛的成都,这个面积比较广大的水街,显得有点咸。

    这种感觉在我去往无锡的清名桥之后,更是溢满心头。

    【非周末的水街,人气没那么旺|摄自王千马】


    【清名桥之夜,除了流水,还有灯红酒绿|摄自王千马】


    除了韩世忠之外,这个地方还与两个名人相关。一个是范仲淹,他曾主政于此,修了昔日的捍海大堰,如今已变身为城市的交通干道——开放大道。所以今天的盐城人很感激老范,将一堤(范公堤)一河(串场河)视为骄傲,陶林兄也给我说,近年盐城也想打造类似范仲淹文学奖之类的品牌。


    类比之下,另一个名人晏殊的存在感就不高。也就在盐城,他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从中可以看出当年他生活在这里,是惬意的,而且享受中还带着小忧郁,相反,他似乎不如范仲淹那样为盐城人民做了贡献,所以,盐城人就跟他不熟了!

    3

    臧克家说,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韩世忠如此。范仲淹如此。但在无锡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野草。只不过,他们本身就是野草。


    这个企业博物馆应该源自于当年的春雷造船厂。根据介绍,1956年1月,北京、上海、无锡的私营工商业实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这年2月12日,在无锡东郊的东亭乡席祁村,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形态破土萌芽。这一天正是农历春节,万人空巷,原无锡第一个高级合作社春雷高级合作社及第一家社办企业修船厂宣告成立。随后,无锡各地陆续兴办一批社队企业——无疑,这个一开始叫社队企业,日后改名乡镇企业的单位,成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声。一如其名,一声"春雷",惊醒了久藏于农民心中的求富愿望,开启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历史征程。

    【在春雷造船厂基础上打造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摄自王千马】


    在来自慈溪市宗汉街道黎明农庄粮油加工厂被重新发现之前,这家造船厂常被当作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只是,2023年在慈溪的走访,让我意识到1956年1月就出现身影(有历史旁证),而且到今天依旧在传承之中的黎明农庄粮油加工厂,才更像是中国的第一家。我也在新作《潮起潮涌》中对比予以阐释。但不管如何,这都改变不了我们对春雷的尊重,以及对中国劳动人民改变命运那不朽意志的敬意。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踏上这家博物馆的本因。


    不过,在无数的野草之外,无锡这片紧邻太湖,又有运河穿城而过的丰腴之地,其实也长有无数棵参天大树。范蠡自然是其中之一。18号下午,当苏民投的时云来兄陪我坐在君来湖滨酒店的9楼,不用极目远眺,就对眼前的蠡湖(太湖一部分)一览无余,不禁想起范蠡当年急流勇退和西施泛舟于此,既欢喜他们的美好,也佩服他们的智慧。


    匆匆在朋友圈中码下了几行文字:在君来湖滨饭店的九楼,叫一杯茶,可以消磨半天时光。想起千年前,范蠡与西施泛舟湖上,桨声欸乃,水色空蒙,吴侬软语都化作菱歌飘散在百花深处。而今凭栏俯瞰,烟波依旧,青山如黛,唯见柳枝轻扬处,游船划开的水纹正把夕照揉成碎金万点。茶烟袅袅攀上落地窗,恍惚间听得见浣纱石畔环佩叮当,而窗外风情正盛,面前有友云来,正兴致勃勃话棋王(云来兄恭喜我,你们老王家终于出了个围棋世界冠军)。盘上风云,正如这千年湖光,沉浮着无数故事的倒影,此刻都沉在杯底,随安吉白茶舒展的嫩芽,在暮色将至未至中徐徐绽放。

    【在酒店九楼俯视蠡湖|摄自王千马】


    正是无边的景致,密集的水网,恰中的枢纽,让无锡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形成了棉纺织业、缫丝业、粮食加工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并相继崛起了以杨、周、薛、荣、唐蔡、唐程等六大家族集团为龙头的民族工商业群体。我在博物馆中也看到了周氏集团、荣氏集团的名字——所提荣氏,自然是荣德生、荣宗敬他们一拨,而周氏,则在我近日修订的《中国民间金融三千年》中,曾被我浓墨重彩地描述过。他们就包括开办信成银行的周舜卿。或许,天天见银行的诸位对信成一定不熟,但这不影响它的地位: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28日,无锡实业家周舜卿向清廷递交了申请,并在上海成功创办了信成银行,这是中国首个民营银行。


    日后的无锡依旧牛人多多。在创作《“制造”新东莞》一书过程中,我还发现内地最早一批“三来一补”企业的引领者、香港知名实业家唐翔千先生就出生在无锡。受父亲唐君远的嘱托和影响,他回内地投资。在上海办起第一家沪港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成为“沪港合资第一人”。他还有个身份,就是唐英年的父亲。


    当然,离我最近的还是苏民投旗下的扬子江船业。这是一家民营造船厂。时云来兄说,它的老板任元林在无锡无人不知,事实上,在整个业界也是如此。


    想来,他能在造船这样的重工行业中,不仅撑了下来,而且打响了自己的牌子,的确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幸运的是,我很快就和这家企业迎面相遇。

    4

    沿着江阴外滩,从长江大保护展示馆,一路西行,过临江路桥,再穿黄田港公园,到了一处被阻拦的尽头。天气不冷不暖,身边又有20多年未见女同学俞静作陪,竟觉得长江之水清又清,可以濯我心。


    事实上,俞同学告诉我,这几年江阴在长江保护,以及打造长江沿岸风景带上着力不少。我所看到的江水如此清澈,不是因为心情好,而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当时的路径|截图自咕咚】


    按照山南水北为阳,江阴就在长江的南岸。它正位于无锡城的正北。右是苏州的张家港,左就是常州。这座位于江尾海头的城市,拥有长达35公里的绵延长江深水岸线,被誉为“黄金水道”。所以,它也是中国乡镇企业亦即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根据资料,扬子江船业正是成立于此,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江阴县城修造船合作社,坐落在南门运河边,以生产木船与水泥船为主。上世纪70年代中期搬迁至江阴黄山脚下的鹅鼻嘴,由河入江,走向大海,业务也实现“造、拆、修三业并举”。不过,扬子江船业之所以不像春雷那样成为历史,还在于它背后的那位主帅——从木工起家的任元林。这里不想进一步展开,但我想说的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一定和那种生生不息的企业家精神有很大关系。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扬子江船业的身影却出现在对岸的靖江。俞同学指着远处北岸的船坞、塔吊告诉我,那就是扬子江船业!

    【长江上的智造|摄自王千马】


    这背后无疑跟江苏那“散装”的现状有很大关系。市与市之间相互竞争,即使一个地区内,也相互有鄙视链。比如说无锡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是面湖发展,对远在北边的江阴无暇顾及。而江阴也更愿意和左邻右舍相来往。尤其对常州,江阴更心有戚戚,毕竟当年其正属于常州府。


    今天,当我们审视苏锡常的行政区划时,你会发现属于无锡的宜兴,在陆上隔着个常州。这是无锡在1983年的区划调整中舍张家港而取宜兴的结果。当然,以院士和紫砂而闻名的宜兴在今天的发展,证明了无锡的选择也是对的。但是,舍弃了张家港的长江水道,对无锡也是一个巨大损失。从其他朋友那也听到这样说法,说当年无锡取宜兴,是因为希望自己有水也有山,既有鱼鲜,又有山货。如果真是如此,不免让人啼笑皆非。


    也正是一段时期内的感情背离,让江阴期望着能和张家港以及对岸的靖江“抱团”。至今还有帖子呼吁:江阴、靖江、张家港合并!组建地级三江市,市府放在江阴。尽管这个地级市面积2651.5km2,为全省倒一,但2024的GDP为10012.33亿,全省第六。某种意义上,扬子江船业将运营场所设在靖江,也有深意。话说回来,即使这样的呼声很难成为现实,但是,走出去也是扬子江船业图存图强的必然。

    【假设三江设市|来自网络】


    公开资料显示:扬子江船业在长江下游江苏省境内的靖江市、泰兴市和太仓市的黄金水道两岸设有4家造船企业(新扬子造船、扬子鑫福造船、扬子三井造船、扬子江船厂),在上海还拥有2家船舶设计公司。


    好在今天的无锡,也意识到长江对自己的意味。长江通海,面江意味着新一轮的开放。除了打造江阴江景,扶持江阴企业的发展——从扬子江船业,到利港、振江、双良,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海澜之家。此外就是加强江阴和无锡的关联。走过临江路桥时,俞同学告诉我,桥下正是锡澄运河,自宋代至明、清,曾作为京杭大运河苏南复线漕运航道。这几年正通过大力整治,让它重焕青春。也就在去年的12月31日,锡澄运河无锡市区段航道整治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历时十多年的锡澄运河整治提升工程完工,无锡最大的通江达海瓶颈由此被打通,今后,通过锡澄运河,千吨级船舶可以畅行直达长江,水运运量大、成本低、绿色低碳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进锡澄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叫锡澄运河?正因为江阴简称澄,古称暨阳。所以江阴段长江也叫澄江。如果说盐城有范仲淹和晏殊,江阴也有牛人向往和逗留。像王安石有诗曾写: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事实上,黄田港便是春申君黄歇在此开凿水利工程而来。除此,江阴更有徐霞客这样的本土名人。大概看惯了船来船往,所以期盼外在的更大世界。

    【江阴站一出口,便遇见了徐霞客|摄自王千马】


    也就在跟着俞同学前往江阴文庙的途中,我发现了高楼大厦中还挤着两进古民居,一问便知,原是刘氏三兄弟纪念馆。三兄弟分别为刘半农、刘天华和刘北茂。鲁迅曾写过《忆刘半农君》。刘半农在国外求读时,因思念故乡心切,于1925 年 8 月写有名诗《教我如何不想她》,首创了以“她”代指女性。今天,这首诗似乎成了江阴的代言,叫我如何不想江阴?


    这句诗用江阴话念出来,不知会是什么味。当年大学同宿舍还有位魏斌兄,一给老家打电话,让我一度以为宿舍混进了一个留学生。后来才知道那是江阴话。他和俞静是老乡。我直到今天才知道他是江阴人。


    说起来,今天的江阴已是中国难得的也是唯二的5000亿县级市。2024年,江阴实现生产总值5126.13亿元。由此,江苏迎来了第二座5000亿县级市,江阴也成为全国第二个GDP突破5000亿元县级市。而第一座,是大名鼎鼎的昆山。之所以江阴不如昆山受关注度高,除了昆山近上海,在很长时间,它都是交通的边缘城市。以前的火车,南下北上都是苏锡常镇一串,它们在划出一条斜线的同时,堪堪把江阴甩到了一边。幸运的是,随着无锡地铁S1线(Wuxi Metro Line S1)于2024年1月31日开通运营,远隔在无锡城区之北的江阴,实现了和无锡城区的无缝对接。这条北起自外滩,又称“锡澄轨道交通S1线”的地铁线,是无锡市第五条建成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更重要的是,还是高铁网络的链接。我从盐城到无锡,选择的路线,先是从盐城南下张家港,再从张家港再西向江阴,然后从江阴坐S1到无锡。后来,我又从无锡坐S1到江阴,见完俞同学后再从江阴站,高铁到南京,如此一来,发现以前被边缘的江阴,已然是铁路枢纽。


    题外话一句,今天担任江阴市长的王琪,正是我老家桐城人。能主政这样一个充满动力的县级市,足以证明桐城人也是不虚的。

    5

    再转回到桐城上来。如果在长三角找桐城的镜像,慈溪(或者说义乌)是一个,它们都是在无区位优势、无资源禀赋、无产业基础之上,通过吃苦耐劳,硬生生地闯出了“两头在外全靠脑袋”的发展路径。当然,宜兴也算一个。两者都推崇教育,桐城古为文都今为院士之乡,宜兴的院士同样不少,更重要的是,如果开列在高校当校长的宜兴籍人士名单,你会发现这个名单有点长,知名的有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担任北大校长的周培源,和潘梓年、潘汉年为兄弟,担任过南京大学校长的‌潘菽。


    江阴和桐城也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它们都是沿江城市,它们都有文庙。只不过,比起桐城文庙,这座始建于北宋初年的乾兴、天圣年间(1022年—1032年)的建筑,由于历代兵燹,数度兴废,稍显逼仄。据说数年前它还曾作为一中学校址。

    【江阴文庙|摄自王千马】


    倒是距其不远的江苏学政节署,因今日被辟为公园,显得很有人气。很多人有些不知的是,这处仅存仪门等遗迹之地,却是科举时代的“江南心脏”。它的前身是北宋初期的万春园,这是一处孙姓私家园林‌‌。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学政署由宜兴迁至江阴。我暂且猜测一下,在康熙江南分省之前,它应该叫“学政署”‌。安徽和江苏分省之后,它改为江苏学政节署,管江宁府、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和镇江府‌,以及通州、海州和太仓州‌‌。江苏学政衙署历时292年,有124任113位学政。其中,9位卓著者被江阴百姓铸像纪念,其中就包括桐城人张廷璐。


    张廷璐的父亲张英正是桐城六尺巷这一故事的主角,“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正是出自其手。张廷玉则是他的二哥,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中都有这位二哥。他是在雍正七年(1729)九月,凭借詹事(正三品)的身份,奉旨来到江阴,担任江苏学政。在赴任途中,张廷璐作诗述怀:“惭愧君恩难报称,素心不为稻粱谋”,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素的为官底线——不谋取一己私利。数年后,他才在为《江南通志》所作的序中表露心迹,希望引导学子们:“争自濯磨,敦行力学,以共奋于文明之世。”这也让他自雍正八年至乾隆三年(1730-1738),打破“学政任期满后必须解职回京,不得连任”的规定,连任三届江苏学政,提携了不少年轻才俊,如武进的刘纶、苏州的沈德潜等。


    让人有些尴尬的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张廷璐因为科举舞弊被雍正皇帝处决,并且皇帝还命令满朝文武到刑场观看,使得张廷玉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事实上,张廷璐是于乾隆十年在桐城老家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他的去世让乾隆深感哀痛,特下旨赐予他“文端”的谥号,以表彰他的生平功绩。

    【节署所在公园里的雕塑,再现揭榜后诸考生神态|摄自王千马】


    有时想想,《雍正王朝》毕竟是艺术创作,难免有虚构成分。张氏不争三尺,想必也不会跟二月河过不去。


    事实上,封建王权社会,伴君如伴虎。张廷璐没有被处决,相反,他的二哥张廷玉倒是在乾隆朝因君臣关系恶化被多次降罪抄家。作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其晚年遭遇深刻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对臣僚尊严的摧折。


    好在今天的社会,给了无数桐城人热爱的理由,和奋进的机遇。想必王琪老乡一定会在江阴找到自己发挥才能的空间。


    和他一起,今天的长三角也汇聚了众多的桐城人。也就在这次长三角之行中,我还曾前往南京,杭州,并于23号再次从南京飞回成都。这期间,我作为桐城成都商会的代表,也是桐城市杭州商会创会副会长,参加了桐城市杭州商会的一届三次会议暨“六尺巷论坛”五期活动。会议上,除有百余位商会成员及桐城乡贤的出席,还通过圆桌对话等多元形式,围绕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时代命题展开深度思辨,共探社会责任与商业发展的融合共生之道,以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徽商精神注入澎湃动能。这让我们在济济一堂中,看到了桐城人“桐心杭力”“桐创共蓉”,共同推动这个国家进步的努力,及决心。

    【商会活动|来自供图】


    也就在活动后不久,会长张九六便传来喜讯:在近日浙江省内独角兽企业评选中,其旗下的杭州国磊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以集成电路领域的前沿技术实力,强势入选2025浙江省种子独角兽TOP100榜单!


    而在号为“徽京”的南京,我也见到了桐中学弟林青柏、吴鹏程、董子科等人。他们的朝气,让我坚信母校的未来,一定有他们的贡献。而在大师兄马自应位于高淳国际慢城的自在谷农庄,我又看到了桐城人在对时代呼应上的能力。传统的桐城,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改革开放后的桐城,乡镇企业勃勃而起。如今的桐城人,以“慢”为进,提倡文旅,以及生活美学。想来也有趣,出生在桐城城关,自小不曾经历过农活的大师兄,却在今天重新发现农业。

    【自在谷所在国际慢城,正在南京一个小时都市圈内,将乡村和现代生活紧密链接|摄自王千马】


    再额外提一句,似乎也就在19日,南京天中校友会成立。作为和桐中等一起构筑了老家教育事业根基的名校,天中也为这个世界输送了诸多人才。


    相信有这些人才的孜孜以求,我们终究会不断面向世界,团结一新,并在这通江达海之中,以共奋于这真正的文明之世。


    - THE END -

    吾球商业地理

    见城市生长和未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