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新田园的现代抒怀

    2025-04-29 10:23 浙江杭州

    ——对第三代诗人杨克的新作《在田庐》赏析(附原诗)

                 作者:曹文远

    杨克先生的诗歌一直注重情怀而非单纯的技术,同时,他还强调要呼应传统文化。他对诗的各种写法、技艺、理论都能够接纳——因为“存在即是合理”,他不喜欢争论、偏执、走极端,可以说他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和吸纳性。他擅用自然意象做题。比如《听见花开》、《大湾区的天空》等。杨克的新作《在田庐》以纷繁的意象,如田庐、黑瓦、灰檐、炊烟、木凳、石板路、老照片、门、竹篱、青苔、游人、石拱桥等,构建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图景,既延续了他一贯关注现实与传统文化想融合的创作理念,又展现了诗歌语言与意境陌生化的创新。

    全诗以“田庐”抒情对象,通过几段碎片化的生活场景描述,将古村落的朴素、典雅、宁静与现代的烟火气融于一体,展现出新的田园风味。

    杨克先生擅于从平凡事物中提炼诗意,正如他在《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中以石榴隐喻家国情怀一般,此处的“田庐”既是物理空间,亦是现代人的精神栖居家园。  

    诗中“黑瓦、灰檐、石板路、木凳的嘎吱声”等细节,一下就把读者带入到了传统的乡村场景中,以具体的物象唤醒记忆的质感,呈现了乡土文化的沉淀感。

    诗人中通感的运用尤为精妙和巧妙:“烤茶的苦香在舌底翻腾”将视觉、味觉与听觉交融在一起,令人对这种恩赐般的生活有点不知所措,又回味无穷。“青苔伸出舌头/将石拱桥舔得微凉”则以拟人化手法活化自然,使古老建筑与自然生态形成对话。这种感官书写既呼应了古典诗歌的“物感”传统,又通过现代语言赋予其陌生化效果。

    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兴起,宁静、古朴的乡村因为被“游人捎来的山外热闹”被打破,因此而有了现代感,“游人”带来了“入侵式的新鲜”,可以说“游人”使这里热闹和喧嚣起来,但让人更加怀念“老照片”里的乡村。最让人产征时空交错的是“几扇厚重的门敞开/倏然看见/我正从门外回望”。诗人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形成镜像般的自我审视。  

    杨克曾强调诗歌需“楔入时代元素”,此处的“游人”作为现代性符号闯入静谧的田庐,既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也暗示了城乡互动的复杂性。不过显示它已向我们“敞开了另一种日常的可能”。

    笔者唯有对诗中“一曲草昆从老墙缝里渗出”有所不解,“草昆”也许是昆曲的草根性、群众性演唱,也许是来自于民间话语和叙述的指代,又也许是暗示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态下的顽强生命力。杨克曾多次提及古典文学对其创作的影响,尤其是苏轼“豁达”精神与李白浪漫想象的融合,此处的昆曲意象可视为对古典文脉的隐性致敬。

    《在田庐》

    杨克

    风穿过黑瓦与灰檐

    旧日的炊烟

    散落石板路的缝隙

    田庐半隐半现

    像谁故意搁在老照片里

    木凳的嘎吱声

    与烤茶的苦香在舌底翻腾

    几扇厚重的门敞开

    倏然看见

    我正从门外回望

    而笑声翻过竹篱

    游人把山外的热闹捎进来

    青苔伸出舌头

    将石拱桥舔得微凉

    一曲草昆从老墙缝里渗出

    这瞬间,田庐已向我

    敞开了另一种日常的可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