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抚仙湖的穹顶下
河北兴隆山上的星空里
南极冰盖的极寒中
一台台天文望远镜
将中国天文推向星辰之巅
从车间零部件加工到望远镜精密结构雕琢
从1米镜面到14.5米超大望远镜
38年的潜心钻研诠释“匠心报国”
让我们走进
浙江大学1987届校友顾伯忠
一起感受
世界顶尖天文望远镜背后的匠心
“工匠”从何起步?
1983年,顾伯忠考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学校系统丰富的课程为我后续望远镜总体设计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顾伯忠说,本科期间,他学习了光学、机械、电子、测控、计算机等复合型的专业基础知识,接受了全面的知识储备。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前身),从此与天文望远镜结下了不解之缘。
顾伯忠正在做毕业设计
“工匠要从每个细节做起。”披挂着帆布工作服,戴着厚重的头盔……刚毕业一年的酷暑寒冬中,作为实习生的顾伯忠在一线学习基础操作。从最基础的钳工、操作工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丰富扎实的实践经验。
1988年,顾伯忠加入科普望远镜事业部。随后的7年里,没有重大项目的光环加持,但在多种规格的科普望远镜研发中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他主持研制了一米口径的科普望远镜,成为了领域内的“天花板”。
顾伯忠对仪器进行调试
随着国家对于天文事业发展的越发重视,2000年,顾伯忠的职业生涯迎来了重大转变——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郭守敬望远镜)MA跟踪机架的研制。
从1米口径科普望远镜到6米口径科研级望远镜,从小型民用设备到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这个项目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又一个七年
“边学边干!” 面对新的挑战,顾伯忠迎难而上, “没有办法借鉴别人的,我们就自己动脑筋。” 在机架研制过程中,针对MA机架高度轴系结构独特,传动机构设置困难的问题,顾伯忠和团队摸索着尝试各种“土办法”,创新提出了“薄片端面摩擦驱动”的本土方案,既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节约了成本,又实现了国际水平的精度指标。
设计分析、外加工协调、部件装配、现场调试,MA机架研制的每个环节都浸透心血,顾伯忠与团队艰辛攻关,在无数次的技术创新中,又用了一个7年的时间,出色完成了MA机架的研制。
在兴隆现场装调中的MA机架
这是LAMOST项目研制过程中的里程碑式成果,助力LAMOST项目走向成功:其跟星实测指向精度达5角秒,跟踪精度高达0.1角秒,与国际上6-8米望远镜跟踪指向精度指标相当。截至2023年,LAMOST仍是全球唯一光谱数突破千万量级的光谱巡天项目,堪称国际天文观测领域的“超级数据工厂”。
“LAMOST就像给星星‘上户口’,能快速为上千万个天体目标记录光谱‘身份信息’。”顾伯忠介绍,这为我国乃至国际天文学的大规模光学光谱观测和大视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助力天文学家研究宇宙结构与恒星奥秘。能参与项目的建设,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大骄傲。
在LAMOST项目MA跟踪机架的研制工作最紧张的时候,顾伯忠还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接了“973”子项目——云南天文台一米红外太阳望远镜光机主体的研制任务。“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每天都需要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望远镜项目中来回切换思维。”为了不影响LAMOST项目的工作,接下任务的顾伯忠只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研究设计太阳望远镜。白天夜里奔波于两个项目之间。
太阳望远镜不同于夜天文望远镜,需要面对来自太阳的复杂热环境,解决复杂热环境下镜面位置的精确定位。顾伯忠提出逆向补偿的创新技术方案,并成功实施,解决了太阳望远镜复杂温度环境下,望远镜主副镜精确定位和位置保持难题。该望远镜作为国际上三大太阳观测主干设备,到目前为止已工作了十五年,取得了丰硕的观测成果。
云南天文台1米红外望远镜
工程之难,难在毫厘之间,成于匠心之细。作为博士生导师,顾伯忠将“求是创新”的浙大校训融入育人实践。
他常常对团队里的研究生们说,“面对工程难题,要学会化繁为简,追求以最简单结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至高境界。设计不是纸上谈兵,要到车间去,追踪加工制造、装配,掌握每一个工艺细节。”这种“工程思维”的培养,让他的团队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顾伯忠对团队人员现场指导
“要耐得住寂寞”
大型天文装备对大气环境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大气视宁度”是保证天文望远镜观测精度的一个核心环境指标,顾伯忠说,通常大气视宁度最优的观测点都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和深山,而这里正是天文望远镜最合适的“家”。
这一特殊性也决定了科研人员必须直面极端环境的考验。从业30余年来,顾伯忠带着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将脚步迈向每一处观测台址:在抚仙湖畔的粼粼波光中,在东北深山冰天雪地中,在厄尔布鲁士山的皑皑雪线下,顾伯忠耐烈日与潮湿、忍缺氧与严寒,亲历亲为,把握现场安装、调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第一次装调时台址都没搭好,我们就和工人一同住在工地。”顾伯忠谈道,调试周期有时候长达半年甚至更久,技术人员需要在空气稀薄、昼夜温差悬殊的环境中持续作业。这种高强度工作状态,几乎贯穿了他参与的每一项重大工程。
作为南极AST3望远镜的结构负责人,顾伯忠曾带领团队解决了高精度码盘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应用的难题。然而极寒极低氧的高原环境对身体的极限考验,挡住了他奔赴南极完成现场调试的道路。这也成为他职业生涯的一大遗憾。
调试中的南极AST3望远镜
如今,年近六旬的顾伯忠“退而不休”,正带领团队向下一个重大科技装置全力冲刺——14.5米口径天文望远镜。作为此次项目的副总工艺师,顾伯忠带着对事业的热爱坚守“最后一班岗”。
回顾三十余年科研生涯,顾伯忠常提到“要耐得住寂寞”,天文装备研制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
“工匠的成就不在名利,而在问题解决的那一刻。”顾伯忠的工作就是持续与时间和精度赛跑,唯有坚守初心,以极致的技术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方能让中国天文观测始终望向更远的星辰。
从一线研究员
到中国科学院第五届“科苑名匠”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顾伯忠
秉持浙大人的专业主义精神
追求极致
用三十余载的坚守
一“镜”到底
以匠心育新人
以创新铸重器
顾伯忠是灿若星辰浙大人中的一员
还有更多浙大人
扎根各行各业
践行“诚、勤、真”的求是传统
在星海征途上永不停歇
联合出品: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吴文萱|校院特战队 刘文静 查蒙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唐坤|杨哲青 章舒帆
责任编辑:杨哲青 章舒帆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