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槐花芬芳醉万家

    2025-04-25 02:09 浙江杭州

                    作者:曹文远

    暮春时节,谷雨之后,随着梅花、樱花、海棠、杏花、桃花、梨花等众花的次弟凋零,洋槐花应时而生,正式粉墨登场。看来槐花是不愿“争奇斗艳”的而十分小众的花。不过所谓“人间最美四月天”,也许正是洋槐花儿开,才给这少花的月份增添了一抹香艳和亮色。恰如苏轼在《槐花》一诗所云:“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以“琼花”喻槐花,描绘槐花盛开的景象,香气弥漫千里,从南到北,醉了万家,甚至随流水远至天涯。诗中“浮香一路到天涯”一句,将槐花的芬芳与自然的广阔结合,赋予花香以诗意化的生命力,表达对槐花清香的极致赞美。

    杨槐这种树木在南方相对比较少见,而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多为野生。具体花期会因地域气候而有所差异,华东、华南、华北以及东北,一般在四至六月。古代诗人写槐花的诗大多在五、六月,即从暮春到夏天。宋·陆游在《雨後》诗中有“槐花落尽桐阴薄,时有残蝉一两声”,似乎从侧面印证了每个地区槐花开放的时节并不相同,

    白居易的“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以及他《夏夜宿直》更是直接地证明:“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寂寞挑灯坐,沉吟蹋月行。他通过“槐花满院气”与“松子落阶声”的动静对比,营造出夏夜的静谧氛围。诗中槐花的香气与松子的落声相映成趣,既写出夏夜独宿的清寂,又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知。 

    当然,古人对槐花多是观赏,而把槐花做为美食的极少。可能是古人更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洋槐花为多生花,纯白色,蝶形花冠,花香馥郁,呈一串串、一嘟噜一嘟噜状,很是招蜂引蝶,是重要的蜜源植物。洋槐花又称洋槐花、槐花,是一种兼具药用、食用和美容价值的多功能植物,其花朵及花蕾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和日常保健。其药用价值由于性寒、味苦,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又因含芸香苷、槐花二醇等成分,能抑制细菌和真菌活性,对慢性炎症(如支气管炎、肺炎)及皮肤感染有缓解作用。同时,因含芦丁、槲皮素等成分,可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还因富含维生素C、E及黄酮类物质,可以抗氧化与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此外,能缓解过敏与镇静助眠、改善肤质、祛痘消炎等保健作用和美容功效。

    我的老家在江淮之间,记得小时候,一到四、五月份,到处都能见到洋槐花,不仅在村前屋后,就连山上都有成片的野生杨槐树林。每到开花季节,村庄少见几乎被整片白色花朵所覆盖,大地沉浸在花香中。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匮乏,缺衣少食,村里人都是把杨槐树叶撸下来,晒干了,再拉到公社收购站去卖,具体也不知道做什么用,我清楚地记得那时七分钱一斤。可是,没有一户人家会采摘杨槐树花来作为食物或菜肴,烹饪以充饥,只有我妈妈,每到杨槐开花的季节,就像赶上了丰年一样,每天都会挎上竹篮采摘洋槐花,有时候是晒干,有时就着新鲜煮给我们吃——有的加少量的大米煮成饭,有的是加入面粉糊,更多的是没有任何可添加的粮食,只放少许盐就直接煮吃或蒸着吃,虽然吃起来有点柴、干、粗糙,但细嚼后倒也香甜清爽。有时候妈妈会想着法子变换花样——有时用油炸,有时当馅包包子,也会有时会和在面粉里,摊成饼,黄白相间,里嫩外酥,非常解谗。如果多余,就将剩下的晒干,以备不时之需。等要吃的时候可以单独炒,也可以与青椒、韭菜等一起炒,如果有咸肉,放在一起炒,那就更是鲜美。我当时就很奇怪,为什么整个村子其他人家不跟我家学,后来琢磨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我家从淮北来的侉子,喜欢吃面;其二,是我家外来户,最贫困,其他人家多少因有的吃,而对此不屑一顾。

    前天我山东济南搞农业开发的同学,专门发来槐花“十道神仙做法”的视频,除槐花加韭菜等蔬菜馅的饺子、槐花煎饼、加面粉蒸着吃,还有海鲜槐花汤,槐花辣子酱等最新吃法。总之,在食用方面,多为裹面糊煎制,或与鸡蛋、面粉混合制成小吃。也可以与鸽子、排骨等炖煮,增加营养。晒干的槐花还可以泡茶,有茉莉花茶的味道。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消化功能差者不宜多食;过敏体质需谨慎。新鲜花朵需盐水浸泡并晒干保存。总之,合理利用洋槐花(如泡茶、入膳),可为健康与美容提供天然支持。

    洋槐花的白,不是刺眼的白,不是直白,而是一种奶白、瓷白,伸手一摸有丝绸那种质感的白,柔和而细腻。其香也很独特,似乎很难说清,很难形容。不是桃花、栀子花那种直截了当的香,也不是那种樱花、兰花那种幽幽委婉的香,应该是一种欲盖弥彰的香,是欲擒故纵的香。是芳香与甜香的混合,是馨香与芬香的杂揉。给我的感觉是既朴实,又妩媚;既然端庄,又妖娆,既小家碧玉,又大家闺秀。深吸一口,那真叫沁人心脾,好像花的灵魂钻入了你的灵魂,简直是香透了。

    不知什么原因,现在我的家乡杨槐树少了,我所在的南方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更是少见。但每到杨槐开花的期间,我都会去周边寻找,洋槐花少时就采摘一两串,放在鼻子低下闻闻,算是过了一把瘾。花多时就采摘一大兜,回来煮一煮吃,既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调剂,又是一种忆苦思甜。自少年时代至今,每次采摘时从不会折断它的枝,多是直接一嘟噜一嘟噜掐下来,或者一手扶着花梗,一手把花瓣撸下来、或捋下来。洋槐花最好吃的阶段是没有完全盛开,只是在花蕾时期,这时即便是生吃,也是香甜可口的。

    我的印象中,杨槐树好像少有人专门种植,因为没什么用,在我们老家,这种树既不能用来当来盖房当房梁,也不能打桌椅板凳,因为其木质松,容易生虫,容易断,最多作个边脚料。也许正是无用,都是野生的,也正是其野生才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当然,杨槐树身上的刺像玫瑰身上的刺一样,天然地保护了自己。如今即便是在我的家乡杨槐树也是越来越少了,偶尔看到一株或几株洋槐花,会勾起小时候的回忆,既让人心人怜惜,又让人恍如隔世。这使我想起了《庄子·山木》的寓言: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山中巨木因“无用”(不材)才得以存活至寿终正寝。这揭示了世俗价值判断的矛盾性——无用之大用:看似无用的存在可能蕴含更深层的价值。杨槐树的生存法则,也颇具现代启示。在功利至上的时代保留“无用的美好”,在生存智慧上:既不刻意标榜才能,也不故意隐藏才能,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合理性。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正是对这种“无用之大用”的诗意诠释,这种东方智慧正如庄子所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四月槐花香,又到了吃槐花的季节,只要有想象力,以槐花为原料与更多美食搭配,就能吃出新花样,体味到鲜美的生活。

    (字数:2700)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