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举办了一场由机器人与人类共同参加的半程马拉松赛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当前,中国正大力研发机器人技术,旨在使其在未来承担部分人类任务。德国电视一台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在北京的一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多台类人机器人与人类选手同场竞技。据了解,共有2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携带他们的机器人参赛。虽然最终由一名人类选手摘得桂冠,但对于那些站在机器人背后的工程师来说,他们的目标与许多半马大众跑者并无二致:跑完21.0975公里。
▲图源:Reuters
所谓类人机器人,即是在结构和动作上模仿人类的机器人——头部、躯干、四肢都与人类相仿。本次参赛的机器人身高在75厘米到180厘米之间,平均重量可达80余公斤。并且,部分机器人无需人类操控,便可自主行走。
主办方介绍,除了机器人之外,参加本届半马赛事的人类选手超过一万人。最快的跑者以1小时11分27秒的成绩完赛,而成绩最优秀的机器人选手“天工”,则用时2小时40分24秒——时间大约是人类的两倍。获得第二名的机器人,再比“天工”晚了将近一个小时。但从科技角度出发,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工程师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参赛目的在于测试机器人的性能与可靠性,速度成绩并非关键。
▲图源:zdf.de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应用力学教授丹尼尔·里克森(Daniel Rixen)谈到,这场赛事“展示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卓越能力”。
里克森指出,类人机器人的挑战在于它们必须具备能效高的特性以及稳定的能源供应;它们的组件需要足够坚固,以承受高强度的运动负荷;此外,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和控制也必须精准,以便其能够自主、稳定、不跌倒地沿着路径前进。
▲图源:zdf.de
德国机器人科学家、波恩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授马伦·本内维茨(Maren Bennewitz)表示,机器人参加半马赛事,使其在硬件和软件层面都得到了检验。
对于机器人来说,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反应是必修课。在未来,机器人将承担各种实用性任务——在中国的许多工厂和仓库,已出现类人机器人工作的画面。
(欧洲时报德国版李帅编译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
欧时道德经
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