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院子里的时光诗学——读桑洛《一院子的时光》

2025-04-16 10:53 浙江金华

《一院子的时光》是金华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驻村作家桑洛的最新散文集,由文汇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作品,是他在乡村生活三年后的深情回望,也是其作为“新农人”的第十部著作。这部散文集出版于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期,为桑洛的创作实践提供了独特的观察样本。

书中,桑洛以细腻笔触,记录了自己在婺城区雅畈乡间小院的生活琐事,将自然、人文与哲思完美融合,呈现出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他秉持“与万物谈个恋爱”的态度,与院子里的植物、动物建立起深厚情感纽带。香椿、枇杷、拐枣等植物,松鼠、黄鼠狼及各类鸟类等动物,在他笔下仿佛都被赋予了灵魂。此外,他还描绘四楼楼顶的日出日落、大雁的南飞北归,这些乡村生活细节,经他捕捉并转化为文字,化作一幅幅鲜活的乡村画卷。书中既保存着乡土中国的文化根脉,又蕴含着生态美学的现代思考,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精神返乡提供了文学范本。 

 深情守望文明根脉

在城市化浪潮汹涌的当下,桑洛的《一院子的时光》恰似一枚穿越时空的琥珀,将逐渐消逝的乡村生活图景,凝固成永恒的美学标本。作者以浙南山村的祖宅为核心,用细腻如工笔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一方承载生命记忆的精神原乡。那些被现代文明遗忘的檐角风铃、阶前苔痕、檐下燕语,于文字间重焕动人光彩。

书中对自然时序的精准捕捉令人称赞。春分时节,“老梨树的枝丫间缀满米粒般的花苞,恰似被春风揉碎的月光”;夏至清晨,“丝瓜藤上的露珠折射着晨光,在青砖墙面上流淌成金色的溪流”。这种对自然节律的沉浸式体验,让城市读者得以触碰被数字化生存异化的时间质感。

面对乡村空心化浪潮,桑洛并未沉溺于廉价的怀旧,而是以清醒笔触记录消逝的过程。书中多次出现的“拆”字涂鸦,既是物理空间的毁灭印记,也是精神家园的解构符号。然而,作者并未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而是通过文字重构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原乡。这种重构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捕捉:老木门上铜环的叩击声,灶膛里噼啪作响的栗炭火,天井石板上被雨水冲刷出的凹痕。这些具象化的记忆碎片,在文字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正如瓦尔特·本雅明所言:“记忆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未来的预言。”在看似平淡的日常叙事中,桑洛解读着乡村文明的深层基因。天井里的排水系统,暗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生存哲学;夯土墙的建造工艺,体现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就连厨房柴火灶的火候掌控,都蕴含“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这些被现代化进程边缘化的地方性知识,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光谱。

学者余秋雨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这句话表明,老庭院作为承载文明的古老场所,时间与文字在其中相互交融,体现了文化在岁月流转中的沉淀。

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既是乡村文明的挽歌,更是文化寻根的启示录。当城市人在数字化生存中迷失,桑洛的文字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可能路径。

院子里的生命共同体

生命共同体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以及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狗狗们站在我圈起的篱笆前,摇头摆尾高声吠叫,愤怒异常。它们原本留有诸多记忆的水泥地,已被我找人敲碎,铺上了黑色石子。篱笆和围墙挡住了它们进入的脚步。在入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开门、踏出院门时,都得小心翼翼留意脚下。稍不注意,就可能‘踩中狗屎运’。”当作者改造院落铺设石子路时,狗狗们将愤怒转化为排泄行为,从庭院转移至院门前。这种动物对人类改造空间的反应,揭示了不同物种在共享环境中的领地意识与生存博弈。

桑洛笔下的院落,并非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堂前的百年香榧树,宛如家族的年轮记录者;树根下的蚂蚁王国,演绎着微观世界的生存史诗;檐角的蛛网,在晨雾中编织出几何美学的奇妙景象。这种万物共生的生命观,与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书中描写院子生物的段落:“院子荒废已久,各种动物于此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在模糊的疆界内,它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植物之间相互竞争,在地底黑暗的世界里,根系激烈较量;在空中,它们伸展无数‘手臂’,争夺有限空间。在我们看不见之处,蜗牛、蚂蚁、甲虫、蜈蚣等各类昆虫,都有各自的势力范围、轨迹与疆域。猫儿、狗儿也竞相将此地当作游乐场。胜利者踩着失败者的身躯,生机勃勃地生长着。”作者用文学手法印证所有生命形式的平等性和相互关联性,倡导人们尊重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书中人物与自然的互动充满诗意:祖母用竹匾晾晒的,不只是梅干菜,更是封存阳光与山风的过程;父亲在院子里搭建的葡萄架,既是遮阳的实用设施,也是藤蔓生长的立体舞台。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代都市中尤为可贵。

“有个小院,一杯粗茶,慢煮时光。在城市喧嚣之外,隐匿着一方静谧小院,那里,时间仿佛流淌得更为缓慢,每一秒都浸润着从容与悠然。小院不大,却足以安放一颗渴望安宁的心。石板铺就的小径旁,野花自在绽放,不为取悦他人,只因春光正好。藤蔓悄然爬上斑驳的篱笆,绿意盎然,见证着岁月静好。

”书中对传统节庆的描写,堪称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记录。清明祭祖时的三牲五果,端午悬挂的艾草菖蒲,中秋赏月时的米塑兔儿,这些仪式性场景,不仅是时间的标识,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在全球化浪潮下,这种对地方性文化的坚守,彰显着文明传承的韧性。 

 乡村院子的现代启示录

《一院子的时光》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成就,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性的独特视角。当城市人在健身房里追求“健康生活”时,乡村老人在挑水劈柴中完成生命的自然律动;当都市白领在咖啡馆里谈论“诗与远方”时,山民们在晒秋场上创造着最本真的生活美学。这种对比揭示了现代文明的深刻悖论。

“秋天是收获与感恩的季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经历与感悟,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滋养。随着秋季来临,庭院被金黄色树叶覆盖。在风力作用下,树叶逐渐飘落,铺满整个庭院。一家人行走在落叶之上,聆听沙沙声响,沉浸在岁月的静谧之中。”桑洛的文字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浪漫不在远方,而在于对当下生活的诗意凝视。当我们学会如书中所写,观察一片树叶在晨露中的颤动,聆听一场春雨在瓦当上的独奏,触摸一块青砖在岁月中的温度,我们便能在任何地方构建属于自己的“一院子的时光”。

这部作品最终指向人类对精神原乡的永恒追寻。从这个意义上说,桑洛笔下的乡村院子,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每个现代人心中的理想国。当城市化进程不可逆地改变世界面貌时,这种文字中的诗意栖居,为我们保留了最后一片精神栖息地。

桑洛的文字诗意盎然,行云流水般的短章,犹如明清小品文,细腻且富有韵味。他不追求华丽辞藻,也不刻意追求深刻哲理,而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最真实的故事,文字如一缕阳光,温暖而治愈。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评价桑洛内心沉静,文字简洁、干净朴素,思维活跃,且不时闪现思想的火花。

《一院子的时光》不仅是桑洛对乡村生活的记录,更是他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思索。正如作者感悟到的“沉甸甸的拐枣,即将成熟;瘦长长的香椿,颀长飘逸;绿油油的芭蕉,迎风招展……它们,都在努力着,追求属于自己的一点点阳光。坚持着,努力着,挨阳光近一些,我想,眼泪掉下来,都是温暖的。” 

徐益丰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