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读不懂中国,何敢妄言对华战略?”德国汉学专家呼吁政客应读懂中国

    编辑于2025-04-15 23:43 

    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特朗普“对等关税”上的时候,只有中国在悄无声息中一步步推进其重塑全球秩序的长期战略。德国汉学家鲁迪亚克(Marina Rudyak)关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中国的政策走向,他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或许并不在华盛顿,而在北京。《法兰克福汇报》相关评论现编译如下:

    在全球舆论沉迷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到底想要干什么的时候,鲜有人认真思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打算做什么?美国一边退出多边合作机制,一边制造战略真空,而中国则愈发主动地填补这些政治和经济空白。德国和欧洲若不想在地缘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就必须深入理解中国领导层的思维方式、利益诉求和世界观。

    相较而言,美国新政府所奉行的一些政策立场,在“逆全球化”意识盛行的左翼和保守的右翼势力当中都颇具“市场”。而中国则有意打造自身成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领航者。

    ▲图源:handelsblatt

    事实上,中国对欧洲的认知,远比欧洲对中国的了解来得深入与精确。这种不对称,已经在一系列政策的失误中暴露无遗。中国电动车产业的迅猛崛起,令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汽车强国措手不及。今天,欧盟被迫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并不只是在于“补贴问题”,更因为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如今已具备极强的技术竞争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曾被西方误判为一句空泛口号,但它如今已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自2017年特朗普首次入主白宫,中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相互结合,并在全球南方建立起了一条稳定的经济网络。西方国家虽然一再提出质疑,却始终拿不出可行的替代方案。目前,中国在关键原材料领域确立主导地位,与120多个国家建立了重要贸易关系,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也正稳步超越欧洲。

    ▲图源:tagesschau

    西方对华政策最大的失误,在于虽“看见了中国”,却始终无法“读懂中国”。历史学家萧尔(Zachary Shore)说过,有效的对华政策需要“战略性同理心”,此同理心绝不是一种“同情”,而是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其思维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历史记忆、世界观和战略目标在塑造如今的中国外交?唯有理解这些,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正如德裔美籍政治学者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已警告的那样,最大的错误,莫过于自以为是。

    真正有效的对华政策,必须以“战略性同理心”为基础,而这一切离不开对语言、概念与政治修辞的深入理解。欧洲亟需系统性地建立起真正懂中国的分析能力。语言能力当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语言能力,一切即为空谈。恰恰因为在德国看来,中国是制度性的对手,理解其世界观、战略逻辑与政策语汇才显得格外关键。

    ▲图源:EU / Bogdan Hoyaux

    哪怕有时我们幻想一个没有中国的世界,现实却是:这个世界终无法绕开中国。问题从来不在于是否与中国共处,而在于如何与之共处。如果欧洲只是执着于在道德层面与中国“划清界限”,而不是在战略层面深入理解中国。那么我们或许能体现“姿态”,却会彻底失去行动的可能。唯有真正理解中国说了什么、意味着什么,欧洲才有可能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欧洲时报德国版小婺生编译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

    ……………………………………………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