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郝厂长”养羊,他是认真的!

    编辑于2025-04-14 04:20 

    编者按:百廿余年来,浙大人扎根在各行各业,既坚守初心又致力创新,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推出“从浙大出发”系列专栏,沿着浙大人团结奋斗的足迹,带领读者感受大国重器背后的工匠精神,见证问道归来的赤子之心,记录在基层沃野深耕理想的青春身影……从浙大出发的每一步,都镌刻着“求是创新”的时代坐标。今天,我们走进一位“牧羊人”的故事,看他如何坚持所爱,走出一条科技、生态并重的农业之路。

    进入大学

    面对琳琅满目的专业选择

    选择最“热门”、社会需要的?

    还是自己内心真正喜爱的?

    毕业之后

    面对求职与社会的压力

    是选择相对稳定的工作?

    还是大胆尝试不一样的人生?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你是否曾感到过迷茫?

    这位“牧羊人”的故事

    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守自己的理想

    走出一条敢闯敢拼的人生道路

    竺院混合班→动物科学

    他选择内心热爱

    “牧羊人”郝坤杰的故事,要从十年前的浙大校园讲起。

    十余年前,就读于竺可桢学院2013级混合班的郝坤杰,在大一结束选专业时,选择了“动物科学”,成为全班唯一锚定农业的人。专业关乎就业方向,当时他的同班同学大多选择计算机、电气、土木等热门专业。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他为什么选择动物科学?

    “我喜欢在河畔或山顶散步、发呆或者阅读。”郝坤杰说他日常喜欢置身于天然白噪音与自然界真实的画卷之中,所以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他下意识想到与环境、生态、农业一类的专业。

    “最终选择农业,我其实是抱着两个朴素的想法,一个是农业最接近大自然,另外想选择有产业的专业,日后哪怕想创业也有产业支撑。”郝坤杰说,浙大求真务实的校园氛围让他更加确定可以去选择内心喜欢的东西,而不是选择随大流的热门专业。

    “那时候,大家都说搞农业很有意思以及费体力。”郝坤杰说,他在求学期间就深刻体会到了,“我曾一天最多‘处理’过40只小猪,给牛拌饲料拌到手掌起泡,为称重一趟趟搬运几百斤实验牛粪,但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与踏实。”

    郝坤杰给羊打针

    这条“费体力”的路还继续往下走吗?郝坤杰自认为性格比较“犟”,认准的事情会铆足劲坚持下去。保研选择方向时,普通家庭出身的他,再次务实地选择了猪鸡牛羊中创业成本相对低、周期相对快、竞争相对不激烈的羊作为自己的赛道。

    为此,他曾向浙大动物科学学院刘建新教授请教:“国内哪位导师的羊产业做得最好?”得到的回答是:“去兰州大学找李发弟教授,他的羊产业做得非常好。”

    “他是个很有想法的学生,最难能可贵的是,他选择这个专业的初心一直没有变过,他的毕设也是选了我这里做羊的内容。”浙大动物科学学院王佳堃教授是郝坤杰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她也认为甘肃是羊的养殖大省,能直面的产业问题更多。

    郝坤杰没有太多犹豫,抓住本质,锚定长远,脚踏实地选择去专业领域前沿继续深造,到兰州攻读研究生。

    “他保研去兰州,我真的舍不得。”时任浙大竺可桢学院副院长的唐晓武教授,也曾是首届混合班学生,他从学生培养的角度给过郝坤杰建议,“在浙大,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我都能帮他。但他热血沸腾选择去兰州,不确定性太大。后来我说服自己,就让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最喜欢的事业中去。”

    校内课堂→企业实践

    他坚定创业梦想

    “如果畜牧专业的毕业生都不进入产业,谁来真正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行业的未来又在哪里?”怀揣这样的想法,2019年硕士毕业的郝坤杰入职了一家天津的畜牧业企业,他想在羊产业相关企业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操技术。

    “读书时的生产实习,有导师和实习企业照顾,我们很少深度介入生产。我觉得如果想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必须得真刀真枪地干过生产,了解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入企业,郝坤杰主动从最基层的饲养员开始做起,给羊接生、喂奶、护理、治疗,每天陪伴他入眠的只有体力劳动后的疲惫。随后,他在企业内先后轮岗,承担技术员、实验室主管等不同工作。

    “在这期间,我体验到了一线工作真实的酸甜苦辣。”郝坤杰说,有时候情绪上的崩溃,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比如推着一车羊粪走了几百米没控制好,独轮推车突然翻倒,羊粪撒了一地又要重新打扫的情况,让他崩溃不已。即便如此,他也一直坚持,因为他深信如果不深入生产一线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行业,也不能真正理解一线工人们的辛苦。

    但他总能在脚踏实地干实事中吸取前进的能量,比如饲养工人的一句夸奖“你这干活儿可比去年来的时候强多了”,厂长的一句认可“我真没想到你这个研究生能在生产扛这么久”,这些肯定足以抚平他的迷茫。

    他未来的人生轨迹——创业,经历过多次瞬间之后逐渐清晰,扎实做好每一件小事积累的自信,让他有了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定力,赋予了郝坤杰想养自己的羊更多、更深、更具体的意义。

    郝坤杰在工作中与羊为伴

    “自己创业,没有绩效考核,也没有人给你指派任务。”在企业工作三年后,郝坤杰开始了创业,他说,创业后大多数的时间都要去思考和纠结钱从哪里来、怎么花钱、怎么赚钱。但是依然要挤出时间精力来让自己去努力把控企业的方向不变质。为了做成想做的事,就要能够接受失败和赔本的可能:“‘标准答案’消失了,就要自己去寻找方向,探索可能的路径,对抗内耗和迷茫。”

    曾经不懂企业管理的郝坤杰,凭着一股“韧劲”,一点点改进管理模式,一个个打通销售渠道,终于把创业道路一步步走实。

    企业轮岗→回乡创业

    他立志走好生态农业之路

    郝坤杰把创业的始发站选在了家乡山西太原,那是因为他要实现一个更大的目标。

    大三那年,郝坤杰去温州支教,让他坚定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一整个小学几十个孩子,几乎没有父母双全陪在身边的,大多都是异地甚至离异。农村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之严重,深深地刺激了我。”郝坤杰认为,农村需要产业振兴,要发展好本地产业,更要留住更多年轻人。这也是在“求是”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浙大人,有着一种深切的责任感。

    2023年3月,郝坤杰在家乡太原租下了一块地。5月,完成创业融资,并为公司取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字“一只郝羊”。

    郝坤杰的羊圈

    办理营业执照时,郝坤杰在“一只郝羊”后面加上了“生态、农业、科技”三个词语。这是他给自己的企业定下的目标,也是对“求是”精神的深刻感悟:“我纠结了一夜要不要删掉一个,后来还是决定全部保留。每一件事都是必须要做的,我们一定要走科技、生态并重的农业之路。一定要目光长远,做难而正确的事。”

    郝坤杰说,相比打造企业品牌,他更希望能实现和推广自己的农业模式。羊能够嵌入地方农业生态链,适合走因地制宜、适度集约化的发展路线。比如,草或秸秆都能成为羊的食物来源,羊的粪便也适合作为农业生产的肥料;适度集约化创造的就业岗位,使当地村民能在“家门口”灵活就业,这也印证了王佳堃教授当年对他所说“养羊是因地制宜带动农民致富的最好形式”。

    “我想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农业、农村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能够反哺家乡,郝坤杰感到无比自豪。只要人在当地,他的吃住常在养殖场。与羊为伴,他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郝厂长”。

    牧场有了经济收入后,他盖了新羊圈,添置了更多现代化设施,有了更多科技的保障。2025年,他的牧场预计出栏1400只:“我们不会追求一味扩容,会把产品质量和坚持做好自己的模式放在首位。”

    郝坤杰搭建的新羊舍

    “他下潜到畜牧养殖的最底层,是非常有魄力的,也是非常有理想有担当的。”王佳堃教授说,郝坤杰毕业后一直与课题组的同学们保持着联系,大家都很认可他,她更是一路见证了郝坤杰的发展。她认为,在当下自媒体运营和物流的保障下,郝坤杰做高品质羊肉、科普羊知识,的确有很多新的理念,更是体现浙大人做事勤恳,脚踏实地干实事的精神内涵。“无论,他的羊最后能养到什么规模,企业能做多大,或是最终坚持不下来,我从内心都是为他点赞。”

    创业期间,郝坤杰常回到杭州、回到浙大校园。来到竺可桢老校长的雕像面前时,他的心头不禁浮现起“竺老两问”。从浙大出发的他,追求真我,脚踏实地用实践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做你能做的事,敢为天下先,无论成败,都有意义。”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

    从浙大出发的“牧羊人”向下扎根

    求真务实

    既坚守初心又致力创新

    他把长期主义写在了基层沃野

    这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

    也是浙大人在新时代的信条


    浙江大学DeepSeek系列专题线上公开课

    第二季第五期火热继续


    直播时间:

    2025年4月14日(周一)19:30


    内容预告:

    《DeepSeek时代,让AI更懂中国文化的美与善》


    报告嘉宾:陈为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浙大拱墅研究院理事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

    报告摘要:

    为什么DeepSeek大模型在中文处理能力方面远超国外的大模型?如何让AI更具人文素养?如何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本次报告将介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智慧古籍等文化工程实例,解析大模型在中华文明基因密码解析、数字人文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效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


    报告嘉宾:张克俊

    浙江大学教授,博导。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系主任、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艺术与创新设计、具身智能与情感计算。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担任IEEE TAFFC期刊编委 ,在Leonardo、IEEE /ACM Transactions、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等录用或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卓越引领产品奖;负责教育部“设计+X”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虚拟教研室,主持国家一流课程2门,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国赛金奖5项(含全国季军1项);牵头获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奖、2024年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报告摘要:

    本报告结合实践案例,如视频配乐、智能续曲、跑步生成音乐、一字一音等,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中的“理解、反馈和融合”三种方式,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音乐疗愈领域的发展前景。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林前旭 欧阳雨轩|金丽娜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本人、官微往期推文

    头图设计: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曹植竣

    直播素材来源于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鞠欣呈 欧阳雨轩

    责任编辑:金丽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