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菰城晨话:画竹五十年,经验主义如何养出艺术的根系?

    2025-04-13 22:44 浙江湖州

    菰城晨话:画竹五十年,经验主义如何养出艺术的根系?

       大家早!今天是"菰城论竹"第118期,窗外的竹影又晃了几晃,突然想起前些日子有位画友问我:"竹童老师,您画了五十年竹子,到底靠的是什么?"我当时没回答,只是递给他一支毛笔,让他在宣纸上画根竹竿。等他画完,我指着那歪扭的墨线说:"你看,这就像咱的人生,全靠一笔一划的经验撑着呢。"

       湖州古城因菰草得名"菰城",这水边植物有个特性——根系越深,秆子越直。我琢磨着,这和咱画竹的道理差不多。从握笔蘸墨到胸有成竹,哪一步离得开经验的滋养?就像我每天晨起画竹,那些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何尝不是五十年经验长出的年轮?

    笔尖下的哲学课:经验是会呼吸的老师

       记得刚学画那会儿,对着竹子描了整整三年。那时不懂,心里直犯嘀咕:"照着描不就完了吗?"直到某天清晨,窗外竹叶在晨露中颤动,我突然发现:同一片叶子,阳光下是翡色,阴影里是黛青;微风中它翩若惊鸿,暴雨时又刚如利剑。原来经验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眼睛长出触角,让毛笔长出心脏。

       后来我试着临摹板桥的竹,可怎么都画不出那股子倔强劲儿。琢磨了半年,才发现郑板桥的竹叶是用秃笔扫出来的,那枯润相间的笔触,藏着扬州盐商家庭的沧桑。从那以后,我明白了经验的真谛:它不是复制粘贴,而是把前人的智慧嚼碎了,再用自己的牙重新长出来。

    墨香里的循环曲:思想与实践的双人舞

      画竹这活儿最奇妙的地方,就是思想和实践永远在跳探戈。我常在深夜琢磨:竹节为什么不是直线?后来在山里写生,发现竹子总往阳光充足的方向弯曲。这歪脖子竹子倒给了我灵感——创作不也该像竹子一样,往有光的地方生长吗?

      有次画风竹怎么都不得劲,急得直拍大腿。老伴递来杯茶,我看着水面的倒影突然开窍:竹子在风中摇摆,倒影却纹丝不动!从此我画风竹必先画影,用静衬动,这招是从生活经验里偷来的机灵。

    毛笔写就的禅机:经验是想象力的养料

       有人问:"经验多了会不会变成套路?"我反问:"竹子年年发新笋,你能说它是按套路生长的吗?"经验就像竹根,扎得越深,冒出的新芽越有灵气。我画《雪竹图》时,最初想用留白表现积雪,可怎么都画不出寒意。后来想起小时候扫雪,竹叶上的雪总往叶背堆,于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淡墨染叶面,留白处反成雪堆,这灵感正是经验发酵后的醍醐。

       湖州竹派讲究"胸中无竹",这可不是说不要经验,而是让经验化成血液。就像竹子把养分藏在根系里,你看不见,却能从拔节声中感受到它的力量。

    晨光中的领悟:艺术的高度是经验堆出来的

       五十年画下来,我发现经验不仅是技法,更是精神的年轮。我画的《清风徐来图》,竹叶随风起舞却根根劲挺,那是从抗洪时见过的竹林里长出来的;《霜筠图》里竹竿上的冰棱,藏着冬泳时冻僵手指的记忆。每个笔触都是经验的结晶,每道墨痕都刻着思考的温度,绘画材料的创新满足了艺术创作的需求。

       智慧的浪花,永远来自实践与思考的深海。我常对学画的孩子说,别急着追求"画得像",先让经验在心里长成竹林。等根系扎到地心,你的竹子自然能捅破云霄。

       今天的竹子在春风中摇得正欢,每天早晨醒来思维的空间里同样是铺纸研墨。这经验主义的功课,还得一笔一划地接着写下去。上午去直播室“竹童讲生态”,下午回家画竹,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内容,但思想的高度在不断的提升,我们明早再聊!

    画的背面

    画的正面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