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大讲堂南,美人梅始花。美人梅是紫叶李和重瓣梅花的杂交品种。”当其他同学在朋友圈晒春日花海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林臣峰的注意力则关注在另外的地方:这朵花有什么样的属性,如何给同学们介绍。
求是大讲堂南的梅花
这个以"闽山苍翠"为ID的博士生,过去一年里在校园论坛上默默构建着校园的植物图谱。53期"紫金港观花报告",近3000张植物定格影像。从图书馆外紫罗兰的初醒,到路边迎春的羞涩展颜,148科492属719种植物在他的镜头下娓娓道来。看似寻常的校园景观,经他专业的解读,化作一部流动的物候辞典。
校园论坛上的观花报告系列
今天,我们邀请读者一起走进林臣峰的“紫金港观花报告”,感受一位生态学博士对专业理想的执着,对大自然的热爱。
偶然的兴起,不懈的坚持
“最初只是临时起意的尝试”,林臣峰回忆道。林臣峰所在的植物系统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室开设了一门本科生课程《校园植物识别与标本制作》,2024年惊蛰前后,他担任校园植物实习助教工作,每周记录紫金港的花卉。渐渐地,林臣峰将其变成了一场持续整年的自然观察。
从第1期到第53期,林臣峰笑称自己被春花盛放的节奏推着向前:“春天来得太快,花不等人”。当春日的繁花渐次开放,他索性将零散的记录整理成固定栏目,未曾想这一写就是四季轮回。
林臣峰在拍摄夏天无
记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开始创作的初期,怀着满腔的热情,以及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观花报告的字数总是超出论坛发帖限制。随着新植物种类的变少,才慢慢地短了下来,后来为了保持更新,也纳入了一些不开花的植物,对其进行介绍。
林臣峰在拍摄日本冷杉
当科研任务开始多起来之后,林臣峰能自由支配的时间逐渐变少,但为了不断更,他总是挤出周末短暂的休闲时间去拍摄和鉴定。而当暑假到来,林臣峰所在实验室的科研项目需要到野外调查两周,寒假又要回家过年,原本周更的观花报告可能要因此断更,这成了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林臣峰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室内植物的变化没有室外的变化大,他可以在出发去实习前,提前做好三周的室内植物内容,便可以保证不断更。就这样,“生科院天台花园”“紫金港室内盆栽”“园艺温室”三篇特刊便出炉了。
三期特刊
林臣峰在野外科考
对于这位生态学的博士生来说,鉴定植物种类是基本功,为了保证报告中物种身份的准确性,他总是要在初步鉴定之后,进一步翻阅《浙江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等资料加以确认。每次整理报告的时候,鉴定的时间都要比拍摄的时间长。
林臣峰在鉴定植物
“有时同学们会对分类的细节进行讨论,我尽量采用学界最新且可信的物种界定和分类系统来撰写观花报告,讨论完后,我一般会附上参考文献回复。”林臣峰说。
跨越时空的物候传承
林臣峰初次对物候感兴趣,是因为在图书馆翻到了一沓物候观测年报。受此启发,当时的他希望在紫金港做一年个人记录,于是在CC98论坛“一路走来”板块开设了记录楼,一直到开始观花报告后才渐渐停更。
“记录物候的动力,其实有一部分来源于对先贤的思慕。”林臣峰说。
竺可桢校长是我国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奠基者。他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物候学思想,提出了现代物候学的定义,设计了现代物候观测规范和标准,建立了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网。
竺可桢校长
1962年,竺可桢与宛敏渭合著《物候学》,将早期观测成果与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结合,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物候学》封面
林臣峰的导师赵云鹏曾鼓励实验室的学生:“你们也要参与一些自己专业领域支撑的科普工作,这和搞研究一样都有自己的价值。”当了解到林臣峰在用业余时间做观花报告时,赵云鹏老师并没有指责他“不务正业”,而是拍拍他的肩膀,说“你这个干得不错”,鼓励他再接再厉。
有前人的激励,也有导师的支持。在浙大学习工作,观察鉴定一种种植物,整理着观花报告的时候,林臣峰总能感到自己的工作虽然微小,但有价值。
“遵义路的隔离带中,年前种植的石竹被换成了矮牵牛,矮牵牛(又名碧冬茄),属茄科。”“湖心岛的毛枝连蕊茶开了不少,点缀着粉斑的早春小花,毛枝连蕊茶,属山茶科。”这些既冷静又温暖的物候笔记,在论坛里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化学效应。往昔步履匆匆的学子们,开始学着用林臣峰的视角重新丈量校园——原来每日走过的林荫道,竟藏着如此精妙的生命剧场。
紫金港云峰学园盛开的樱花
八闽大地,人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林臣峰,对自然有着特殊的亲切感。这场始于八闽山水的自然之旅,正在紫金港的土壤里生长出新的枝桠。
林臣峰希望自己的微薄贡献能些许激发同学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春暖花开,紫金港的景象像唐代诗人杨巨源在《城东早春》中所写的一样:“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当最后一张照片被收录进年度图鉴时,林臣峰的镜头里早已盛放了比四季更恒久的青春光谱。每一代浙大人都在不断传承着,为求是园编织永不褪色的季节诗篇,他们以专业为舟,以热爱为楫,在时光长河里摆渡着科学与诗意。
互动时间
你是否也曾在通勤路上留意过
那路边簇生的紫色二月兰
亦或是那枝头棉花糖般的木绣球
又可曾被教学楼下纷飞的樱花
惊艳了片刻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上传照片
分享你与植物的“相遇时刻”!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林前旭
摄影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林前旭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浙江大学CC98论坛、官微往期推文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林前旭 | 章舒帆
责任编辑:金丽娜 章舒帆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