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窗画竹:艺术创作的沉思录》“菰城论竹”第116篇

2025-04-11 22:53 浙江湖州

《雨窗画竹:艺术创作的沉思录》

 “菰城论竹”第116篇

   晨起推窗,湖州的雨丝正斜斜地织着。四月中旬,夏意未至,江南的梅雨却如期而至。于我而言,这潮湿的季节恰是画竹的最佳时令。宣纸吸饱了水分,平整地伏在案头,仿佛在等待一场水墨的浸润。雨声潺潺,是大自然奏响的伴奏,而我执笔为弦,在这方寸之间,与天地共鸣。

   画竹需凝神。竹之挺拔,非一蹴而就;墨之氤氲,亦需心无旁骛。每一笔的起承转合,皆是情绪的流动。我常在挥毫时追问:这抹墨色究竟承载着何种期许?是竹的坚韧,还是内心的某种渴望?艺术家的笔触,终究是精神世界的外化。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深度,决定了他笔下的气象;而艺术价值观的高低,则关乎作品能否直抵人心。

   创作是与规律的博弈。画面中疏密、浓淡、虚实的平衡,如同宇宙间的引力与斥力。我曾在宣纸上反复试验,试图让水墨在潮湿的纸面舒展成竹的筋骨。浓墨如竹节之刚毅,淡墨似竹叶之轻盈;留白处是风的呼吸,晕染处是雨的痕迹。这些看似无形的规律,实则是自然的密码,需用敬畏之心去破译。

  然而,遵循规律不等于固守成规。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是叛逆的。我常在竹干旁添一抹荒芜的苔痕,在竹叶间留几处不规则的空白。这些"破绽",或许正是创作的突破口。实践与思考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若一味沉溺于传统,笔下便只剩僵化的符号;若全然抛弃根基,又易沦为无根之萍。

   艺术的终极命题,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有思想而无技巧,是空中楼阁;有技法而乏灵魂,不过是精美的空壳。我曾在无数次失败中领悟:竹的形态可以复制,但竹的神韵必须从心底生长。当思想、技巧与情感在笔端交汇,画面便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有了呼吸与脉搏。

  雨声渐密,墨香氤氲。我铺开新纸,任思绪与水墨一同流淌。此刻的画桌,是精神的道场;此刻的画竹,是与天地的对话。艺术的真谛,或许就在于这永恒的追问与表达之间。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