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与疯子的距离

2025-04-09 10:19 浙江宁波

#晚潮#

天才与疯子的距离

黄岚2025.4.9

《牛津通识课:天才都是疯子吗?》,作者是英国的安德鲁•鲁宾逊,译者:邬倢鸣,2021年7月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本书在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基因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精神疾病、基因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人格特质、后天努力等因素在创造天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帮助我们搞懂什么样的人会成为天才,什么样的环境才能造就天才。


作者以提问开始,用例举方式综合提出天才的特点,让人明白什么样的人够得上“天才”一词。说到天才你会想到谁呢?荷马、达芬奇、莎士比亚、莫扎特、伽利略、牛顿、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这些艺术家、科学家举世闻名,都是站在艺术、科学金字塔顶尖上的人物,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了,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且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个性张扬,独一无二。的确这样,这是天才应有的共同点,无论平民百姓还是专业人士都无法否认。我们也往往看到,天才之作是“拥有超越一时名望的特质,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镣铐”,让人一提起就能想到的、成为标杆的事物,比如达芬奇的画、莎士比亚的戏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独一无二的存在。

那么天才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先天还是后天,本书详细讨论了这两者的关系。“先天遗传”与“后天养成”,这对概念的创始人是高尔顿(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表弟),他的《遗传的天才》一书对天才作了探讨。先天遗传的例子也很多,像达尔文家族中杰出人士很多。但如果说天才源于遗传,那么那些父母平凡普通的天才又是怎么存在的呢。如果天才不是天生的,那凡人是否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收获天才的结果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一项非常诱人的福利。经过努力,说不定“我也能成为天才”就会成为一个梦想激励人们去努力去奋斗。

天才可以后天养成,我们也要谨防原本的“天才”被养废的事例。这个王安石《伤仲永》就是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少年仲永有多聪明,长大后却平平常常。从这样事例来看,天才根本不是天生。若都是后天养成的,那也不尽然,毕竟天才的产生率或说培养率实在太低了。从古至今,放眼全球,天才总是屈指可数的。我想培养天才的前提,这个人总要有点“天才”的材质才好培养的,两者都应该兼而有之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天才,是在多年积淀的基础上灵光一闪,不懈努力加尤里卡经验,汗水碰撞灵感。尤里卡经验是指一种顿悟,比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明白了排水量与浮力的原理,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中想到了万有引力等。这些时刻被称为“尤里卡”时刻,源自古希腊语“Eureka”,意为“我发现了”‌。但是不可否认,在这种顿悟产生之前,人们已经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学习研究武装头脑。这就是天才的决定性特征。1903年左右,爱迪生道出一句传世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这句名言肯定了一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就像鲁迅先生也说,哪里来的天才,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拿来学习罢了。没有随随便便就成功的人,成功的前提是足够的付出。


作者每次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出一个话题,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说明看法。至于孰是孰非,那要读者自己来判断。比如天才到底诞生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这个两方面的例子都有,谁是谁非不好说。同样家庭教养和家庭环境对天才的成长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温馨的顺境与残酷的逆境都能诞生天才。但是除了各个年龄段的天才都偏爱独处以外,这些影响并不一概而论。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天才早年丧亲。不可否认,丧亲对儿童来说是种影响较大的逆境。据心理学家J•M•艾森斯塔特调查了699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发现10 岁前丧父或丧母的包括J•S•巴赫、罗伯特•波义耳、但丁、达尔文、米开朗琪罗、牛顿、托尔斯泰等。20岁前丧父或丧母的包括安徒生、贝多芬、玛丽•居里、维克多•雨果、泰戈尔、马克•吐温等。面对这些数据,我们不禁要怀疑,同样是经历丧亲之痛,为什么有些儿童变得更加坚强?而另一些却变得软弱畏缩,甚至走向毁灭。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一个人若能经受住丧亲之痛,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话,那么成功概率就高了。

这其中原因很复杂,不同个体有不同原因,与丧亲时的心智水平、客观境遇有关。为什么有时早年丧亲之痛反而会激发创造力,甚至铸就天才呢。心理学家给出许多解释,一种解释认为社会剥夺了至亲的生命,创造性成就、青年犯罪与自杀都是对社会表达不满的回应。另一种解释则认为至亲与世长辞,惨遭遗弃的孩子不仅感到孤独、悲伤、愧疚,找不到自我价值,创造性成就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情感的窗口,挽救他们与自我毁灭的崖边。还有一种解释是创造性成就能带来鲜花和掌声,也能带来威望与权力,让他们可以感到命运在握,自我保护保护得以实现,不必遭到更多的打击。这样的丧亲之痛激发了孩子们本身的“天才”潜质,也就是一种正向变化,最后产生了创造性成就,是受人们欢迎的逆境。

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师卡伦•霍尼提出,早年丧亲的可能反应,有三种基本目的:一是为了接近人群个体,从周围汲取关爱和赞同,受到敬佩和保护。如达尔文。第二是为了疏远人群,个体脱离社会,力求独立,自足完美,刀枪不入,百毒不侵。如爱因斯坦。三是为了对抗人群,个体渴求权力威望与支配地位,恶意利用他人。易怒的牛顿就是这样,或许达芬奇也是这样。


本书还讨论了天才与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非常受人们关注的话题。那么谁能知道天才与疯子之间的距离呢。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天才与疯子,一线之隔。简单来说,疯癫给天才头脑带来的是好处还是坏处,要因人而异,毕竟天才是少数。文章用例举法来论证,但显然没有得出看法一致的结论。

心理疾病和超凡创造力之间的联系,可谓历史悠久,一言难尽,从古希腊时期就有。当时人们提问,为什么所有在哲学、诗歌、艺术领域出类拔萃的人都是忧郁的。

在患有心理疾病的天才中,文森特•梵高可能是最有名的。他在重度抑郁症的长期折磨下,曾经亲手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然后住进精神病院,在1890年他开枪自杀时年仅37岁。事实上正是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梵高的创造力达到了顶峰,创造出最伟大的作品。但他在清醒时是非常理智的,笔下的内容详细,逻辑清晰的大量信件就是证据。梵高被认为是典型的疯子,但同时又是艺术成就上最具有创造力的天才型人物。

而在一些诗人作家中,自杀的诗人会更多些。诗人普遍具备超常的情感感知力,其创作需要持续挖掘内心最幽微的体验。这种特质使其更容易陷入抑郁、躁郁等精神疾病漩涡,如海明威患有抑郁症、芥川龙之介患有神经衰弱,当这些因无法调和情绪张力时便会走向极端‌。奇怪的是,也有些人在心理疾病时创作更丰富。

或许天才与疯子有时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缺一不可。

作者简介:黄挺女,笔名黄岚,浙江慈溪人,法学硕士,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天文学会会员。著有《黄岚诗钞》、《诗心游踪》。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