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人间四月赏樱花

    2025-04-08 01:55 浙江杭州

    作者:曹文远

    最早知道“樱花”是在上初中时的地理课上,当时老师讲到日本,讲到富士山,连带讲到了樱花——日本的国花,就是因为那段难忘的国耻,使我总觉得樱花乃是“恶之花”,始终对樱花另眼相看。记得在武汉上学期间,每年四月樱花盛开时节,都有同学们邀我一道去武大校园赏樱花,内心犹豫、纠结了很久,想跟着去凑个热闹、看个究竟,但终于因为“厌恶”,便硬生生拒绝了。后来几十年,每每看到网络上报道武大樱花的盛况、有人晒出樱花的合照,就有些后悔当时没去,好在三年前的四天月,因出差武汉的机会,终于弥补了这一遗憾。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一直孤陋寡闻地认为中国的樱花是从日本的泊来品,如果不是当今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报道祖国大地处处樱花盛开,我大概不会把赏花的目光投向樱花,并对樱花产生好奇。这一关注,一好奇,却有了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根据有关考证,日本樱花最早是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传过去的。樱花传到日本后,经精心培育,不断增加新的品种,成了一个丰富的樱家族,成为日本的国花后,樱花才受到巨人的关爱。樱花在中国典籍中记载不多,因樱花和樱桃外观很像,古人记述颇为含混,古代樱花便不似别的名花那么被人熟悉,但是细搜一下古典诗词,还是能够可觅到樱花的点点芳踪。

    樱花最早受到诗人关注而被入诗的,可能是中唐诗人白居易。有诗为证“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第一次读到这句诗,以为这里的“樱树”指的是樱桃树,而非指樱花,如果当时白乐天写的果真是指樱花,倒也令人稀奇了,因为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樱花都是白如雪的,而红樱可是稀有品种。后来在南宋王僧达的诗中读到“初樱动时艳,擅藻灼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才获得了进一步的佐证,相信那时中国的樱花品种就有红色的。如果说这两位诗人对樱花的指向还有点含混的话,那么,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却有了十分明确的指向“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苍垂扬岸。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这大概是至今可以查到的中国最早直接记载“樱花”出处的。樱花与垂杨相映,渲染出深巷春日的哀婉氛围。唐代诗人元稹在《樱花》里写道“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借樱花寄托离别之情,春心随花枝摇曳。比他稍晚的薛能在《赠歌者》也直接写到了樱花“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听时坐部音中有,唱后樱花叶里无”。由此联想到现在流利于日本的宽袍大袖的和服,也是有着中国唐装的遗风,从而得出东瀛的樱花来自中国大概也不算牵强了。明代宋濂(明)也有首诗专门题《樱花》曰:“赏樱日本盛于唐,如被牡丹兼海棠。”点明樱花在唐代已受重视,类比牡丹、海棠。不过樱花在中国似乎很难与桃花、梅花、杏花、牡丹等群花争奇斗艳,难以成为诗人眼里的主角和最爱。宋代赵师秀在《采桑子》有云“梅花谢后樱花绽,浅浅匀红。” 写梅花与樱花次第而开,浅红樱色更显春意。元代郭毅的“柳色清堪把,樱花雪未干”,明代于若瀛的“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等专门吟咏樱花的诗,但纵观中国文学史,除了白居易、李商隐两位大诗人外,似乎再无哪位著名的大诗人对樱花情有独钟刮目相看过。

    也许是因为樱花的花期比较短暂吧!在日本有“樱花七日”之说,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七天。整棵樱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只有十六天。但比起其它很多花种,樱花也并非最短暂的。为何樱花就让中国人“不待见”呢?这也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迷,也许考证下去有意外的收获也未可知。

    在杭州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樱花看得多了,倒也觉得稀松平常起来。可是,这次清明假期去昌化(鸡血石产地),在紫溪边看到粉红的樱花,甚为意外,没想到在这唐昌古镇,竟能有如此“艳遇”。因为是夜晚,在灯光照射下,一朵朵,一簇簇,一枝枝,都晶莹剔透,自带光芒。细看花朵,都特别大,四五朵围成一簇,而每条枝干上又有七八簇。不知道是什么品种,用手机一扫竟然叫“东京樱花”,顿时心里有点“嫌恶”——怎么非得日本东京的樱花才有如此之大、之美?坦率地说,若不是夜晚还真不会看得这么仔细、这么认真,好像要将每株每一朵都要研究研究。我跟朋友开开玩笑说,这才叫“赏花”,我们平时只能算看花,“走马观花”,远远地看上几眼,没能细瞧,不会细品。看到粗壮的干上突然有一两朵“暴”出,像虬枝上的梅花一般,真是爱不释手,忍不住想摘下来据为己有,朋友在一旁提醒“要文明赏花,不得随意采摘”,我在没有下手。等白天再来看时,觉得比夜晚更有不同,阳光下的樱花好像还原了本色,果真是“白里透红与众不同”,从昌化桥头望过去,直到东坡廊桥,足有四五百大米,很有气势。引得很多游客在此拍照、打卡。据说,当时栽种此樱花时民众还很反感,颇有微词,说为何不栽银杏、桃花,却偏偏栽种“小日本”的树,现在樱花盛开,除了给昌化增添新景色,还带来了“赏花经济”——当天晚上我和朋友跑了七八家菜馆都是人满为患,桌子都摆到了外面。

    樱花期短,且多在暮春时节凋零,因此很让人伤感春色渐老,哀叹落花流水。南唐后主李煜在《谢新恩·樱花落尽春将困》有“樱花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后主借樱花凋零叹春逝,隐含家国之悲。从外观上看樱花与海棠十分相似,人很容易将两者错认。清代郑孝胥有句诗是“嫣然欲笑媚东墙,绰约终疑胜海棠。” 以拟人写樱花娇媚,赞其风姿胜于海棠。不过古代诗词中“樱花”常与“樱桃花”混称,部分诗作可能兼指二者。樱花作为意象,多寄托春光易逝、聚散无常之感。

    春光易逝,春花易残,当风景就在我们眼前时,让我们睁大眼睛,大饱眼福吧走上前去,深嗅每一朵花,让花香沁人心脾、浸入骨髓,让身心变得空灵。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