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促进一日生活样态的变革,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德胜东村幼儿园于3月21日开展了“游戏场域联动新样态”园本研修活动,通过现场观摩、集中研讨的形式,帮助教师厘清户外游戏部落的新样态概念,立足儿童视角,思考游戏环境创设的互通开放,游戏材料投放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从而支持幼儿有意义地学习。
一、问题锚定:
游戏样态改革的现实困境
前期老师们在“美好一天新样态”的理念引领下,一起研讨学习了“户外游戏部落环境创设原则”以及学习内化了游戏场域融通、内容的适宜性和材料的开放性等相关指标。
对照《游戏原则》,户外各空间站的老师们从游戏场的空间利用、布局,游戏内容的适宜性和趣味性,游戏材料的开放性和层次性进行现状的分析:
户外游戏普遍存在“三高现象”:
环境封闭率高、材料堆砌率高、教师干预率高
传统游戏空间陷入“三重割裂”困境:
物理空间:场域布局与儿童动线需求错位
认知空间:预设主题与儿童最近发展区脱节
社交空间:材料投放与同伴协作需求失衡
二、现状诊断:
游戏样态失衡的三大症结
为此,针对以上存在问题,老师们从这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三、走进现场:
观摩游戏环境
在游戏音乐的烘托下,孩子们有的结伴、有的目标明确,纷纷来到开放的户外,自主地进入各个游戏空间。他们有地提着颜料桶、有的和同伴一起合作建构骑行空间,还有的将木板、轮子大胆组合进行挑战。孩子们置身在空间融通,材料开放的环境中,专注、投入地游戏。
四、聚焦问题:
对照指标思样态
老师们借助“户外游戏部落观摩表”,对照游戏的三大原则及细化指标进行观察与诊断。
聚焦游戏环境创设的三个维度,通过问题导向的实践反思,优化了幼儿园游戏场域生态。在空间布局上,针对骑行、沙池与草坪动线冲突等 问题,通过拓展自然区域、增设交通标识、划分室内外功能区等策略,形成 “创作 - 劳动 - 饲养 - 展示”的多元游戏样态。
主题设计方面,通过季节化自然材料投放、角色扩展(送水员 / 快递员)及项目化学习,将预设主题与儿童兴趣深度融合,构建调查、创造、展示的学习闭环。
材料投放以“高结构生活化 + 低结构开放性”为原则,通过增加洗护工具、毛线绳等材料,配合计划书与工具示意图,有效支持幼儿探玩、计划、创作等深度学习行为。
优化后的游戏场域不仅实现了空间利用率提升与动线合理化,更通过环境与材料的动态调整,创设了劳动实践、科学探究、艺术创作等多维度学习机会,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五、分享交流:
关注样态探学习
各游戏空间站的教师代表,对游戏场域联动创设的新样态中的创新点、提升点和困惑点进行梳理,帮助教师更好的的理解游戏的样态,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
案例一:串起思维的烤串工坊
创新点:小班“泡泡屋美食街”主题场景,将生活技能、数学认知与角色游戏自然融合。幼儿自主设计菜单、制作烤串,在买卖过程中自发等价交换的情境。
提升点:教师提供分层材料支持:①基础层:几何图形不织布串;②进阶层:数字点数对应卡;③挑战层:提供“星级服务卡” 引导幼儿反思服务质量。
困惑点:如何平衡游戏趣味性与数学目标达成度?当幼儿过度关注角色表演时,教师介入的适宜时机与方式?
案例二:泡泡探索实验室
创新点:草坪空间的 “自然探究区”,幼儿发现树枝 + 扭扭棒组合能产生泡泡后,教师提供泡泡水、量杯等工具,引发 “泡泡产生条件”的科学探究。
提升点:构建 “问题链”支架:①为何有的工具吹不出泡泡?②怎样让泡泡更大更持久?③阳光下的泡泡有什么秘密?通过 “实验记录贴”帮助幼儿梳理探究过程。
困惑点:低结构材料引发的发散思维与集体教学目标的衔接问题;幼儿个体差异导致的探究深度不均衡。
案例三:农场茶歇小达人
创新点:快乐农场很好地建立 “快乐农场 - 木工坊 - 骑行队”之间的联动,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的全流程,骑行队承担 “外卖配送”,木工坊制作环保杯托。
提升点:融入 STEAM 元素:①健康领域:讨论 “水果茶营养搭配”;②科学领域:探索 “水果沉浮实验”;③艺术领域:设计个性化茶杯贴。
困惑点:跨区域活动的安全管理与幼儿自主选择权的平衡。
老师们积极参与问题的分享,发表各自对游戏环境新样态的思考与困惑,进一步明确了游戏环境与材料投入对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性。
六、专业引领:
实现游戏质量提升
吴园长对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幼儿的游戏样态进行了专业的引领,并对户外游戏提出几点建议:
1. 空间从封闭走向融通。要充分利用户外场地资源,如墙边、办公室走廊等空间的利用,让空间价值最大化。
2. 材料从高结构走向低结构。可提供绳子、树枝、石头等可以自由组合开放的低结构自然物,支持幼儿有意义地学习与发展。
3. 关系从固定走向多元。创设“游戏故事墙”动态呈现幼儿与环境对话的过程。鼓励家长参与“材料收集月”,共建低结构材料资源库。
今日的研讨不是终点,而是重构游戏样态的起点。从空间布局的智慧留白,到低结构材料的无声邀请,再到多元关系的动态生成,每一步改变都在为幼儿的学习搭建脚手架。
让我们带着今日的启发回到教育现场:在沙池边读懂孩子的工程思维,在骑行区发现社交智慧的萌芽,在建构区捕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闪光瞬间。期待每位教师用专业观察解读童真密码,用环境智慧支持生命成长。
明日晨曦中,
当孩子们再次奔向焕新的游戏场域,
那里将不再只是玩耍的天地,
而是思维生长的实验室、
社会交往的微社会、
生命力量的孵化场——这,
便是我们共同奔赴的“美好一天”。 (作者:汪伟玉 单位:杭州市德胜东村幼儿园)
潮客_2iwe8v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