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央企以“我们收到119万份简历”为标题,配以轻佻的“星星眼”表情高调庆贺时,这场“凡尔赛”式营销彻底撕开了就业市场的华丽表象。数字背后,不是企业的荣耀,而是119万份简历堆砌出的民生焦虑;不是品牌影响力的证明,而是结构性就业困境下赤裸裸的“符号暴力”。央企的傲慢与求职者的绝望,在这一刻形成刺眼对冲——这不是一场值得欢呼的胜利,而是一面映照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照妖镜。
该国企的官微截图
数据狂欢:一场践踏尊严的“饥饿游戏”
119万份简历、0.67%的录取率、每个岗位691人竞争……这些冰冷的数据,被企业包装成“精准吸纳”“强磁场效应”的业绩勋章,却选择性忽略了背后的残酷现实: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失业率居高不下,无数年轻人被迫在“广撒网”中寻找渺茫的希望。一位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牛的不是你收到百万简历,而是你能提供百万岗位。”当企业将求职者的绝望转化为流量密码时,本质是在用人性痛点搭建自我标榜的舞台。那些未被回复的简历、石沉大海的期待、深夜改稿的焦虑,最终沦为KPI报表上一串轻飘飘的数字。这不是实力的彰显,而是对民生疾苦的麻木。
价值观错位:国企的“精英主义”幻象
作为享受政策红利、垄断资源和公众信任的“国家队”,国企本应扛起稳就业、惠民生的社会责任。然而,某央企的炫耀性宣传,暴露出某些企业深陷“精英主义”的认知泥潭。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符号暴力”理论在此刻得到印证:企业通过炫耀简历数量,将结构性就业矛盾扭曲为个体竞争叙事,无形中将不平等合法化。更讽刺的是,当网友怒斥“把别人的痛苦当勋章”时,企业却以删文道歉草草收场。这种“危机公关”不过是权宜之计,其背后的逻辑仍是居高临下的傲慢——仿佛求职者的尊严,可以像推文一样一键删除。
信任透支:短视营销与长期代价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于“在追求利润时考虑社会影响”。而某些国企的作为却与之背道而驰:它们将招聘异化为营销噱头,用“海量简历”制造虚假繁荣,却对扩招岗位、优化用工结构等实质行动避而不谈。这种短视行为,消耗的是社会信任这一最宝贵的资本。当年轻人发现投递简历不过是充当企业品牌热度的“分母”时,国企的信任感便岌岌可危——毕竟,企业的生命力不仅源于经济效益,更取决于其对“社会契约”的履行。
愤怒学子们的正告
真正的骄傲:从“流量收割”到价值创造
《小王子》中有一句警示:“你要永远为你所驯服的东西负责。”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亦如此。享受国家支持与公众信任的国企,若不能将优势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便是对“国民经济支柱”这一角色的“信任透支”。真正的企业骄傲,应源于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为国家分忧,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为多少家庭实现了美好生活,而非在就业寒冬中“收割”绝望。当一家央企以戏谑表情庆祝“119万份简历”时,它或许赢得了流量,却输掉了人心。
尾声:傲慢是毒药,责任才是解药
某央企的“翻车”事件,绝非偶然。它暴露出部分国企在价值观与社会责任上的严重脱节,也戳破了就业市场“内卷化”的脓疮。若企业继续将傲慢凌驾于共情之上,把求职者视为“流量耗材”,那么再闪亮的“星星眼”,也照不亮年轻人迷茫的前路。收起居高临下的傲慢,扛起解决问题的担当——这才是国企应有的底色。毕竟,社会可以容忍企业犯错,但绝不会原谅它们践踏普通人的尊严与希望。
发自己的光就好,但请别吹灭别人的灯
信步人生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