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连生
诗画浙江,清丽湖州,梦里水乡,秀美江南。湖州虽然不大,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2300多年的建置史,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既有诗人孟郊、茶圣陆羽,又有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现代书法名家吴昌硕、费新我,还有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等,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既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的莫干山,又有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的南浔古镇,而且坐拥中国五大淡水湖的太湖,交通便捷,是长三角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人文道场,富美南郊。
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转转家门口的南郊道场山,探寻唐代古刹万寿寺也是挺不错的,游人不是很多,往返2个多小时足矣!
我在湖州工作生活了31年,一直想去却总未能如愿。在妻子的提议下,午饭后她开车陪着我和闺女大丫,去游道场山,自然开心不已。
浙北第一禅林万寿寺上山入囗处。
道场山位于湖州南郊,离市区不过7公里距离,道场山上有座唐代古刹万寿寺,另在其山顶处有一座石塔叫多宝塔,是湖州的地标性建筑,在杭宁高速、104国道等处,都能看见巍然耸立于道场山之巅的多宝塔。
耸立于山顶的多宝塔远景。
道场山万寿寺始建于唐中和年间(881—884),为江南著名的佛教圣地,素有“五山十刹”之一、浙北第一禅林之称。山顶有多宝塔,下有伏虎岩,并有笑月、爱山、仰高、宜晚、望湖诸亭,以及瑶席池、放生池、祈年碑等,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伏虎亭可供游人休憩小坐。
道场山虽不高林却密,最高峰海拔210.7米,万寿寺在宋代曾被列为江南“十大名刹”之一,明弘治《湖州府志》载,其山“峰峦秀郁,水石森爽,殊为吴兴佳绝,古今游览者皆萃焉。”万历《湖州府志》把“道场晓霁”列为“吴兴八景”之首。宋代大文豪也是湖州的父母官苏东坡大学士曾作《游道场山何山》诗:“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如今城区的“爱山台”、爱山广场、爱山街道、爱山小学等均由此而来。
苏东坡游道场山何山诗句。
据妻子介绍,30多年前,万寿寺是她上小学时每年必去的打卡点,每到春游时,岳母总会给她准备一份上海产的枕头面包,那是少有的美食,有时老师会带上灶具,让同学们自带米油调料及菜品,自行在山上找一处空旷处搞野炊,野火饭的美味也成了她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万寿寺正门牌楼上背面石刻“唐代古刹”四个大字。
万寿寺进山古道正门牌楼上刻有“万寿寺”三个大字。
那时到道场山的万寿寺尚不通公交车,学校组织春游时统一步行,一般先走过五一大桥到英士(陈英士)坟扫墓,再步行到道场山的万寿寺,一直爬到多宝塔,稍休息片刻并打道回府了。再后来妻子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伙同小姐妹阿俊从城区骑自行车去过,自行车放在山脚下,沿着乱石铺成的步道登临道场山,一晃已过去30余年了。如今再次攀爬,令妻子感慨万千,曾经美好的回忆又顿时浮现在眼前。
万寿寺内天王殿。
“即心是佛”摩崖石刻。
如今的道场山到万寿寺建了一条盘山公路,虽路陡坡急,但小型车可以一直开到万寿寺停车场。妻子从安全考虑,决定把私家车停在山脚下,由万寿寺进山入口的盘山公路步行上山。四月午后的阳光当头照,还是有几分酷热的,我们沿着路旁绿荫缓慢行走,既可以欣赏醉美风景,又可以拍照聊天,好不自在。约摸半个小时辰光,我们并到达了万寿寺,映入眼帘的是万寿寺正门,左右各写有一个大大的“寿”和“福”字,走进绿树掩映的寺院中,我们在素斋堂走廊里找一处坐下,点了一杯万寿寺咖啡,边品边享受寺院的宁静时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上山沿万寿寺院墙的盘山公路。
万寿禅寺寺院正门。
正门左右各一个“寿”和“福”字。
品一杯美味的咖啡。
道场山上多宝塔又名文笔塔、文风塔,俗称道场塔。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明清重修,共计7层,通高33米。因多宝塔离万寿寺还有一段路程,且午后的阳光过于火辣,我们决定留下一份遗憾,下次再找机会去。下山时我们没有走盘山公路,而是选择走碎石铺成的古道,既有一种穿越感,又一下子凉爽了许多,茂密的植被和高大的松树林,成了天然的大凉棚,耳边不时传来鸟鸣声,闻着醉人的山花香,令人神清气爽。
万寿寺院内碎石铺成的古道。
万寿寺内仰望多宝塔近在咫尺。
万寿寺放生池。
万寿寺内景。
下山时正好遇到一游人带着一大一小两条狗,大丫见了喜欢的了不得,蹲下身子与两条狗亲近了一番。下山的步道有些陡,稍不留神有摔倒的危险,我们相互提醒着“小心脚下”。走到山脚下,并是道场浜的一片盛开的油菜花海,拍照留影打卡那是必须的。
下山古道。
途中凉亭。
一次道场山之行,终于弥补了我30多年来的遗憾,下次空闲时一定登到山顶,近距离欣赏一番多宝塔的雄姿。人生留点遗憾,有时生活才会更有奔头。
道场浜油菜花海。
图文原创。完稿于2025年3月6日吉山之南。
潮客_江浙一兵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