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行桥
杨公堤景行桥是杭州西湖西侧杨公堤上的六座古桥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与杨公堤的修筑及西湖水利治理密切相关。以下是其历史背景及演变:
1. 杨公堤的修筑背景
杨公堤始建于明代正德三年(1508年),由时任杭州知府的杨孟瑛主持修建。当时西湖因长期淤塞,湖面缩小,严重影响水利和民生。杨孟瑛力排众议,历时数月疏浚西湖,挖出的淤泥被堆筑成一条长堤,后人称为“杨公堤”。堤上建有六桥,景行桥即为其中之一。
2. 景行桥的由来
原名与位置:景行桥为杨公堤六桥中的第三桥,初名“浚复桥”(一说“三桥”),后更名为“景行桥”。其名取自《诗经·小雅》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为“崇高的德行值得敬仰”,暗含对杨孟瑛治水功绩的赞颂。
历史功能:六桥最初为沟通杨公堤两侧水域而建,兼具交通与水利调节功能。景行桥周边曾分布农田、寺庙和文人别业,是西湖西部的重要景观节点。
3. 历史变迁
明清时期:杨公堤及六桥在清代多次修缮,但因西湖淤积加剧,堤西逐渐形成陆地,六桥的通行功能减弱,部分桥体被掩埋或损毁。
近代湮没:清末至民国时期,杨公堤逐渐荒废,景行桥等桥梁随着道路扩建和城市发展被填埋,仅存文献记载。
现代复建:2003年,王国平主政杭州市实施“西湖西进”工程,恢复杨公堤历史风貌,景行桥与其余五桥一同被挖掘并重建。新桥沿用传统石拱桥形制,重现明代风貌。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4. 现状与文化意义
今日的景行桥为单孔石拱桥,桥身古朴,两侧绿树成荫,与周边的茅家埠、乌龟潭等水域相映成趣。桥名不仅纪念杨孟瑛的治水功绩,也与附近的“褒贤祠”(祭祀历代贤臣)形成文化呼应,成为西湖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4.2
陈学章摄影
杭州老泡儿
新观察看天下工作室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