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竞赛!海大学长,从科幻到科研

编辑于2025-04-01 15:51 

个人简介

姓名:余森龙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A22机器人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任职情况

2023-至今:A22机器人班安全委员

2024-至今:A24机器人班班主任助理

获奖荣誉

2022-2023学年: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

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省二等奖;第15届蓝桥杯程序设计竞赛省二等奖;第七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一等奖;第21届浙江省程序设计校内选拔赛三等奖;第六届卡尔马克思杯校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二等奖;ICPC网络赛成功参与奖;数维杯H奖;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成功参与奖


科研实践

学术论文:S. Yu, J. Sun, and Y. Hu,“Visualisation of Athlete Performance Based on Markov Chains and EWMs”, HSET, vol. 100, pp. 155–160, May 2024, doi:(CPCI、已发表)

科研项目:主持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一项


从科幻电影到专业探索

余森龙从小对科幻电影充满热爱,这些影片中对未来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描绘深深吸引了他。影片《银翼杀手》中探讨的人类与仿生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更是让他对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未来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高中的一次科技展览上,余森龙亲眼见识到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这让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机器人专业,他希望能够亲自探索机器人的奥秘。

然而专业课的学习也并非一帆风顺。进入大学后,余森龙发现大学学习与高中截然不同,大学学习节奏快、难度大,这让他在学习专业课时感到非常困难,时常在理解复杂算法和学习编程技术时感到迷茫。

在一次党支部活动中,余森龙有幸与同一专业的优秀学长学姐交流。“他们非常热情地与我分享专业课学习的经验,以及课堂之外值得探索的科研活动经历。”余森龙感激地说道。这次的交流让余森龙深受启发,他更加刻苦地学习专业课知识,同时积极报名参加学术讲座和各类实践活动。

他认识到,专业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通过多种渠道拓宽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素养。扎实学好专业知识,虚心向专业课教师与学长学姐请教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余森龙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寻找突破难题的路径,然后总结经验,在专业课学习中稳扎稳打。

往返于宿舍、教室与图书馆,余森龙在学科知识的峰峦间攀登。他怀揣对机器人行业的无限热爱,与清晨图书馆的静谧相伴,与夜晚书桌前的台灯相随。课堂上,他聚精会神,汲取专业知识;课后,他勤于钻研,勇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细节雕琢整体,以实践深化理论。

从数字建模到程序设计

与比赛结缘是在大一结束的暑假,余森龙看到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报名通知,他毅然决定留校参加比赛,全身心投入暑期集训。然而比赛入门并不容易,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化形成数学模型,这些复杂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如何运用,余森龙和他的队友都尚为“门外汉”。

集训的日子紧张而充实,晦涩难解的数学难题与错综复杂的模型构建是他们必须突破的难关。“我特别感谢刘志松老师的帮助,在大家都束手无策时耐心地教导我们,并给我们支持和鼓励。”余森龙提起指导老师时满是感激。在他们参赛期间,刘志松老师定期与团队成员交流,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帮助队员理清思路。团队成员也各挥所长全身心投入比赛,共同探讨难题的突破口。

这种团队合作和师生互动的模式让余森龙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也增强了他解决复杂问题的信心。最终,他们在浙江省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二等奖的佳绩。此后,余森龙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类机器人竞赛和项目。他在大二第一学期参加了程序设计竞赛,提升编程技艺,并在第二学期参加了中国创意机器人大赛,与李洋洋、史优灵学姐合作斩获国家一等奖。

从数学建模到程序设计,再到机器人大赛,余森龙在每一次挑战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在比赛中运用专业知识,用比赛经验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在两者相辅相成中,余森龙不仅加深了对机器人技术的理解,更收获了耐心、恒心与细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路径也为余森龙之后的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从社会实践到科研实践

如何把所学运用至实践,为社会建设献力献策,余森龙积极思考着实践的可行路径。2023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他加入了校级重点团队,参与了关于舟山农场自动化程度的调研项目。为了更好地了解农场的自动化管理现状,余森龙和团队成员前往舟山多个农业生产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他与农场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全面了解了该农场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情况、自动化管理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他不断拓宽视野,积极了解实际问题,将课堂上学到的技术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提出了自己的青年方案。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余森龙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让他深刻感受到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巨大潜力和应用价值。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未来以科技助力社会发展的决心,也为他后期开展科研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刘志松老师的指导下,余森龙组织团队开始进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通过构建马尔科夫链模型,量化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状态转移概率,进而评估其整体表现,团队希望结合马尔科夫链和指数加权移动平方(EWMS)方法提供一种动态、准确的评价体系。

科研项目的推进面临重重挑战,在数据收集与处理环节需要获取高质量、连续性的网球比赛数据,尤其是需要详细的比赛状态转移信息,在模型参数设定中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调优。团队成员为此进行了深入的文献调研和多次实验,最终成功解决了上述难题。团队所构建的模型动态能够灵敏地反映运动员的表现变化,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科研项目开展期间,余森龙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CPCI收录的会议论文。这篇论文不仅是他对科研的独到见解,也是他在科研中的重要里程碑。“我明白科研的道路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但这篇论文的发表确实带给我极大的信心与鼓舞,”余森龙坦言,“我会不断努力,提高理论水平,积极探索,不断用理论武装自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着对机器人相关知识的探索与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余森龙不断鞭策自己,向着成为专业型人才进发,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勤奋的肯定,更是激励他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他深知,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他将勇往无前追逐自己的“机器人梦”。

余森龙的故事,是青春逐梦的生动写照,是勇于挑战、不懈奋斗的青春赞歌。他以实际行动证明,迷茫不过是暂时的迷雾,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初心为灯,以梦想为帆,方能穿越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余森龙鼓励大家:“只要心怀热忱,脚踏实地,勇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极限,就能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绘就一幅属于自己的壮丽画卷,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文字:姚佳怡

美工:汪芮

责编:叶雨彤

一审:郑乾斌

二审:沈家迪

终审:陈香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