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心中有片“百草园”

    2025-04-01 03:37 浙江杭州

    散文│

    心中有片“百草园”

    〇廖毅

    当“百草园”三字映入眼帘,我的思绪瞬间飘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穿越至绍兴的古街古巷,又恍若重返那段青涩的课堂时光。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描述,如同一幅精致细腻的画卷,缓缓在眼前铺陈开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然而,当我从思绪的海洋中抽离,眼前的景象已非绍兴,而是义乌的一方神秘天地。这里不再是往昔的课堂,而是新法风湿病医院内的一座奇异园子。这绝非普通的园子,而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中草药植物园。仿照鲁迅先生的文风,或许可以这样描绘:“不必说明艳的芍药,舒展的艾草,挺拔的杜仲,金黄的蒲公英;也不必说粉蝶在花丛间翩然起舞,肥胖的蟾蜍惬意地伏在草窠里,伶俐的翠鸟如离弦之箭般忽地从树梢冲向天际。单是墙角的一隅,便充满了无尽的魅力,药香与草香交织缠绵,如同奏响了一曲神秘的芬芳乐章,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这片充满奇幻色彩的天地。”

    据悉,这座“百草园”是新法风湿病医院承租300亩荒山开辟而成。它肩负着多重使命:既是教学实践的生动课堂,又是临床研究的前沿阵地,更是人们心灵的宁静港湾。园内汇聚了600多个品种的中草药标本,存放着3000余种药材,还孕育着生机勃勃的中草药苗圃。

    在“百草园”的中草药标本展览区,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标本都源自贵州苗岭山乡,其中至少有五种标本的产地标明为“贵州省罗甸县”,那正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望着这些来自家乡的标本,一股源自心底的自豪感如泉水般涌现。

    提及这座“百草园”,不得不说起它的创始人——贝新法先生。他德高望重,面容慈祥,人们亲切地尊称他为“贝老爷”。贝先生1959年5月出生于义乌市上溪镇贝家村,1973年9月,他成为贝家村的一名赤脚医生。在那个缺医少药的艰苦年代,为了帮助乡亲们缓解病痛,他踏遍山野,遍采民间草药。正是在那时,他心中萌生了创建“百草园”的梦想。1975年10月,贝先生进入金华卫生学校深造,1977年9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溪华医院工作。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敬业的精神,他后来担任了院长一职。2007年,他毅然决然地创办了义乌新法风湿病医院。从医五十余载,他医治的患者多达百万人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运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风湿病。他所创立的“新法风湿1-5号”方剂,荣获义乌市、金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经专家组鉴定,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即便工作繁忙,他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坚持理论创新,发表了三十余篇论文,其中十余篇荣获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此外,他还著有《风湿四病的中西医治疗》《有毒中草药的鉴别与中毒救治》《风湿病保健与单验方》等多部著作。

    我们前去拜访时,恰逢贝先生值班。他赠予我们每人一本《中医风湿病验案集》,并指着书中的一页说道:“这些方子,大多源自民间,看似简单,却疗效显著。要是能让更多人学会使用,那就能为百姓造福了。”

    我虽对医学一窍不通,但从他质朴的话语中,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千钧之力。那是一位医者对患者的深情关怀,是对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

    此次,我是跟随杭州金苗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苗公主”张耀丹女士一同前往的。同行的还有她的合伙人练庆贵以及我的同乡黄元翠。我和黄元翠都是初次到访,而“苗公主”和练庆贵显然已不是第一次踏足这片土地。

    “苗公主”与“贝老爷”的结缘,说来并不长久。

    一个月前,贵州罗甸县人大副主任、农工民主党黔南州工委罗甸县支部主委张良琴女士带队到浙江考察。考察团中有位成员名叫陆永新,是罗甸县洪济医院的院长,与义乌的这家医院有着不解之缘。由于义乌是罗甸籍务工者的主要聚集地,为了让这些在外打拼的老乡们能够就近就医并享受医保福利,2023年前后,经两地相关部门协调,陆永新与“贝老爷”达成了合作。在罗甸缴纳保费、却在义乌工作的罗甸籍人士到该院看病,可按规定享受医保报销。这一举措深受大家欢迎,据说新政策推出后医院正式营业那天,远远近近的老乡们来了5000多人,现场热闹非凡,盛况空前。这次领导带队前来,自然要去这家医院实地考察一番。而作为在杭州创业、从事苗医药大健康行业的张耀丹,也受邀一同前往,因此有了“苗公主”与“贝老爷”的相识。医院良好的资质、“贝老爷”高尚的医风医术,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些来自自己家乡的中草药材标本,更是让她激动不已。

    “看到这些标本,我感到无比亲切,我们使用的苗医药大多也是从贵州乃至罗甸采集加工的!”她感慨地说道。

    于是,她萌生出一个念头,打算与新法医院合作,开展一次苗医药非遗技艺公益宣讲活动。她打算将有兴趣的老乡们集中起来进行免费培训,等这些老乡掌握了一技之长后,对于那些愿意自己开店创业的,她的公司会全力扶持;而那些不想开店创业的,也能成为各自家庭的“健康管家”,守护家人的健康。

    她的提议得到了“贝老爷”和陆院长的一致赞同,同时也获得了农工党罗甸县支部的大力支持。农工党主要由医疗卫生、人口资源、教育事业等界别的人士组成,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医疗卫生和教育培训工作。考虑到“贝老爷”出身“村医”(曾做过赤脚医生),并且目前国家正急需培养大批“村医”,张良琴建议将活动名称改为“村医公益培训”,并持续开展下去。张耀丹对此非常认可。她深知,村医是基层医疗的坚实脊梁,而草药、手法则是他们守护百姓健康最基础的工具。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那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苗医药讲究‘天人合一’,这与中医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希望通过培训,让更多来自农村的务工者掌握这些技艺,为周边的亲友以及偏远地区的百姓带去健康的福音!”说这话时,“苗公主”眼中闪烁着坚定而炽热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村医,背着装满草药的药篓,迈着坚定的步伐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用手中的草药为患者驱散病痛,用所学的知识守护着每一个宝贵的生命。那画面,充满了温暖与希望。

    此次,我受“苗公主”邀请,一同前往考察场地,并进一步商讨活动细节。恰巧陆永新院长也在,在与“贝老爷”交流过后,他热情地带领我们楼上楼下、里里外外参观了一番,并表示会全力配合搞好接下来的培训活动。

    傍晚时分,“贝老爷”热情地招待我们共进晚餐。饭桌上,他分享了从医岁月中的许多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夫妇从公立医院辞职创办新法医院的初衷。那些故事里,有对患者的无私付出,有在医学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更有对医疗事业的执着追求。听着他的讲述,我不禁被他的公益之心和奋斗精神深深打动。

    而在这一天的行程中,最让我流连忘返的,便是那片被绿荫环抱的“百草园”。

    这片“百草园”,不仅是草木生长的乐园,更是无数梦想的起点。漫步其中,微风拂面,药草的芬芳扑鼻而来,那缕缕香气,仿佛在诉说着每一味草药背后的动人故事。在这里,每一株草药都凝聚着“贝老爷”多年来对医学的热爱与钻研,也承载着“苗公主”等人为传承和推广苗医药、助力基层医疗事业的美好愿景。  

    “贝老爷”,这位在医路上默默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医者,用他的一生践行着救死扶伤的使命。他从赤脚医生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他创建的“百草园”,是他医学梦想的实体化,也是他回馈社会的一片赤诚之心的体现。

    “苗公主”,作为苗医药大健康行业的创业者,她心怀大爱,积极推动苗医药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她看到了基层医疗的需求,想要通过公益培训,让更多人掌握苗医药技艺,为偏远地区的百姓送去健康。她的热情与执着,为“百草园”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片园子承载着更深远的意义。

    这片“百草园”,孕育着生命的希望,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更连接着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朴素的情感。在这里,“贝老爷”“苗公主”以及众多为医疗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的身影与这片园子融为一体。每当我想起这片“百草园”,眼前就会浮现出他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心中便充满了温暖与力量。它让我坚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份关于健康、关于公益的梦想,定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为更多的人带去福祉。

    2025年4月1日 于杭州

    作者简介

    廖毅:男,原籍贵州罗甸,现居上海松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作家文摘》《青年时代》《西南文学》《脊梁》等。出版散文随笔、报告文学、财经观察等作品17部,策划、主编各类图书12部。散文入选《当代中国著名人物美德故事》《2021浙江散文精选》《2022黔南文学作品选》《浙江电力文学丛书》(散文卷)等。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