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关于白鹇保护研究的建议

    2025-03-31 14:13 浙江湖州

    白鹇(学名:Lophura nycthemera)是鸡形目雉科鹇属鸟类,属于大型鸡类,体长70~115厘米,体重1150-2000克。雄鸟头部羽冠和下体呈蓝黑色,面部裸露,为鲜红色;上体和双翅为白色,自后颈或上背开始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色斑纹。雌鸟上体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脸裸出部小,赤红色,下体亦为棕褐或橄榄褐色,胸以后微缀黑色虫蠹状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

    白鹇分布于中国南方多个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

    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最近几年,白鹇多次在长兴和安吉被发现,种群的数量明显在增加,应该召开听证会,关于白鹇的保护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办法。

    以下是关于白鹇保护的一些具体办法:

    栖息地保护

    •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执行森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森林的巡护力度,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同时限制中草药采集等可能破坏森林植被的活动,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为白鹇提供稳定、安全的栖息环境。

    • 建立自然保护区:在白鹇的集中分布区域,如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海南坝王岭自然保护区等,建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对白鹇及其栖息地进行严格保护,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确保其生存空间的完整性。

    • 开展社区共管:加强当地居民的技术培训和扶贫力度,发展社区经济,使当地居民能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收入,从而减少对白鹇栖息地的依赖,如减少烧柴、采集中草药等活动,降低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进而保护白鹇的栖息地。

    • 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林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时,尽量避免穿越白鹇的栖息地,确保森林的连续性,防止栖息地被分割,影响白鹇的生存和繁衍。

    打击非法捕猎

    • 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打击非法捕猎的长效机制,加大对非法捕猎白鹇等野生动物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巡逻频次,提高执法效率,对非法捕猎者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 规范生态旅游活动: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管理,避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白鹇的栖息地造成破坏或干扰,降低生态旅游活动对白鹇种群的影响。

    人工繁殖与放归

    • 开展人工繁殖:在保护好野生白鹇种群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白鹇的人工繁殖研究,通过科学的人工繁殖技术,增加白鹇的种群数量,为野外种群的补充和恢复提供支持。

    • 进行野外放归:在对人工繁殖的白鹇进行野外生存能力评估后,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将它们放归野外,以补充和扩大白鹇的野外种群,促进其种群数量的增长。

    加强监测与研究

    • 安装监控设备:在白鹇的主要栖息地安装监控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测白鹇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非法捕猎、栖息地破坏等,同时也可以收集白鹇的行为习性等数据,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定期开展白鹇的种群数量调查,了解其种群动态变化,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 开展行为习性研究:加强对白鹇行为习性的研究,深入了解其繁殖、觅食、迁徙等行为规律,以便更好地满足其生存需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白鹇的生态价值、保护现状等知识,提高公众对白鹇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

    • 加强社区共管: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白鹇保护工作,如成立社区保护志愿者队伍,开展社区保护活动等,使保护白鹇成为当地居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 建立观鸟基地:在合适的地点建立观鸟基地,为人们提供观赏和了解白鹇的机会,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增强对白鹇的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