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一到,便进入“春耕”时节。据史料记载“春耕”的说法最早见于《列子》,后在《荀子·王制篇》中加入了对自然规律的进一步总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惊蛰”的一声春雷,村里便从冬的休闲,春节米酒微醉中醒来,家家户户进入忙碌期,用犁、耙、耖等工具对土壤进行耕作。“春耕”具有季节性强、时间窗口期短等特点,谁家也不敢耽搁。于是,村庄、田野便开始沸腾起来。
那时的“春耕”,牛是不可缺少的。但不可能每家每户都有牛,大队的时候,队里统一调配,由队里的“田把式”进行“春耕”。分田到户后,村里的牛基本分给了人口多的农户,有的则两三户、四五户共用一头牛。在耕田前要举行一个仪式,给牛系上红绸带,喂米酒、糯米粥,让经过冬天休养的耕牛下地犁田舒展筋骨,以便有更充沛的体力投入春耕生产,这是武义农村自古延续下来的民俗。
在育种、插秧前先要整理好水田,犁、耙、耖、滚则是整理水田的必要工具。
耕田
首先是耕田,其农具是“犁”, 犁的构造是,前部为铁铸件,主要为犁尖,作翻土用,其背四角长方形,扣于犁尖上,称之为犁壁,中后部为硬条木和犁底、犁穹、犁钎、犁稍等。如林叔家孩子多,有属于自己牛,是村里的“田把式”。耕田时,如林叔便右手扶犁稍,左手握牛鞭及牛绳,站于犁具后。随着耕田人 “呔呔呔”!“外外外”!“牵……”等的吆喝,牛便迈开四蹄,牛轭上两根绳子,或前行或左右行或停。若欲将土犁得深一点,如林叔就将犁稍往上略提,要浅一点,则将犁稍往下压。因此,犁得深浅全凭耕田人对在耕水田土质的了解和自身经验。
左耙右耖
犁好后接着就要用到一种叫“耙”的农具。四根硬木组成一个长方形的大木框,两根长硬木上安装着18个略弯的刀片,牛轭上的两根绳子分别系于“耙”的两边。曾经多次看到耙田时,如林叔把大木框平放水面,两脚一前一后,分别跨站于前后两根宽木条上,一手牵牛绳,一手擎牛鞭,如古代驾战车冲锋陷阵的将军,牛前行时,如履平地,威风凛凛,来往几回,在吆喝声中,刚刚犁翻出来的田土,便被刀片切成烂泥。
耙田
耙田后的田泥还是太粗,有一种叫着“耖”的农具则可以把田泥精细化。“耖”主要由上两根横杆,下一根横杆和左右两根竖杆组成,上两根横杆用来把扶,下杆安装着18个长约20厘米的铁钎(竹扦)串成一横排,竖杆用来固定,整个“耖”形状上部笔直如毛笔杆,下部尖尖如毛笔尖。同样套上牛轭。牛轭两边的两根绳子,分别系于两边的木框上。耖田人还是一手牛鞭,一手擎牛绳,站于“耖”后面,用双手扶住“笔杆”,牛一前行,耖田人如手握18支大毛笔挥毫酣书,画出一幅春耕图。控着这件农具,牛在前方牵引,耖在土壤中留下了一道道细腻的痕迹。高低不平的土便泥软成浆。
滚耙(此图片摘自网络)
“滚”也称“滚耙”,其作用和“耖”差不多,是碎土和平地的农具,把“耖”过田里未完全弄碎弄平的土块,进一步碎平。木制的“滚”,用4块粗壮扁平的木条,构成一个长方形的框,中间安一个轴头,轴头上全是齿轮,那也是用木条整齐地钉制而成。“滚”田时,让牛拖着,耕田人稳笃笃地站到“滚”上,脚踏前后两根横档,在牛的带动下有点像海上冲浪,那“滚耙”像舢板。几次往返后,土壤变得如水般平滑,成为适合播种的土壤。
通过犁、耙、耖、滚,水田就达到了可以育秧或插秧的条件。这一程序下来看似简单的操作,农民们不仅要技术和辛苦,还要承担一定安全风险的。如耙田时,一不小心耙田人把脚滑入大木框中,便有可能被刀片划伤。因此,耙田者往往是“田把式”,一般的人轻易不敢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犁、耙、耖、滚这些农具和操作程序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春耕”工具逐渐被各种机械所代替,用牛耕田,现在也仅见于山区不适于机械操作的小块田地上了。偶尔,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时,有村民用来表演,往往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拍摄。
王东方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