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铁嗓门传奇

    2025-03-12 13:20 浙江金华

    题记:此文献给愈行愈远的老家,还有那些逝去的、曾经熟悉的故人!

    金水河从老槐树底下打了个弯,把赵家屯劈成两半。河东的炊烟刚冒头,河西的狗就跟着叫唤。这村里最热闹的景致,要数李二婶家的青瓦房顶——那可是她的御用戏台。

    李二婶本名李玉凤,年轻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闺女。可惜嫁过来第二年,她男人在修水渠时被石头砸瘸了腿。打那以后,她的嗓门就跟吹唢呐似的,一天比一天嘹亮。村里人说,她这是把两口子的精气神都攒在喉咙里了。

    清晨五点差三分,当第一缕阳光刚舔到村东头刘铁匠家的烟囱,李二婶的晨课就开场了。只见她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爬上房顶,手里攥着赶鸡的竹竿,活像戏台上的穆桂英。

    “哪个挨千刀的偷摸俺家的倭瓜!昨儿还水灵灵挂着,今儿就剩个瓜蒂把儿!”她跺得房檐上的麻雀扑棱棱乱飞,“别当俺不知道,西头王老三家二小子昨儿在俺地头转悠三趟!”

    正蹲在茅房解手的王老三差点栽进粪坑,提着裤子就往外冲:“李二凤!你少血口喷人!俺家二小子在县里念高中!”

    “哟嗬,茅坑里蹦出个王八来!”李二婶竹竿往西一指,“你婆娘前天还顺走俺两把韭菜,当俺眼瞎?”

    看热闹的村民渐渐聚拢,有人端着饭碗,有人拎着尿盆。瘸腿的老赵头蹲在墙根下嘿嘿直乐:“这比戏匣子里的《穆桂英挂帅》还带劲。”

    腊月里的雪片子簌簌往下掉,李二婶在村小学后墙根晒的二百煤球不翼而飞。这事可比丢倭瓜严重多了——煤球是留着给瘸腿男人烘炕的。

    第二天天没亮,整个赵家屯都被惊醒了。李二婶这回换了装备:左手搪瓷脸盆,右手锅铲,腰间还别着把锈迹斑斑的镰刀。她没上房顶,直接杵在村口老槐树下开骂。

    “哪个丧良心的偷煤球?给你爹暖棺材板还是给你娘烘骨灰盒?”搪瓷盆敲得震天响,“昨儿后晌西头刘寡妇家烟囱冒黑烟,当俺没瞅见?”

    刘寡妇提着扫帚冲出来,两个女人顿时扭作一团。李二婶的棉袄扣子崩飞两颗,刘寡妇的头发散了半边。最后还是村支书老张头举着铁皮喇叭来劝架:“都住手!公社刚拨的文明村锦旗还要不要了?”

    这事闹腾了整三天。第四天清晨,村小学王校长领着六个鼻涕娃,吭哧吭哧推着板车来赔煤球。原来孩子们半夜偷煤去烤地瓜,没想到捅了马蜂窝。

    要说李二婶的骂街功夫,那真是集百家之长。她骂人讲究“三不重样”:不重词、不重调、不重套路。早上用婺剧腔,晌午改安徽黄梅戏,傍晚还能来段河北梆子。

    村里红白喜事都爱请她去撑场子。白事上她哭丧能带得全场落泪,喜事上骂新郎官更是花样百出:“新姑爷耳朵软,听丈母娘话不嫌远;新媳妇手儿巧,绣的鸳鸯像水耗子……”

    最绝的是那年修公路占了她家二分菜地。李二婶直接扛着铺盖卷住到乡政府大院,每天准时准点开骂。从商鞅变法骂到土地承包,从武则天骂到撒切尔夫人,硬是把乡长骂得躲进县城开会。

    转眼到了千禧年,村里年轻人像候鸟似的往南飞。李二婶的独生子大柱在深圳开了家装修公司,过年开着小轿车回村,车屁股上粘着“粤B”的蓝牌子。

    这天傍晚,李二婶照例爬上房顶,刚要开嗓,看见隔壁周老太的孙子举着手机录像。“二奶奶,我给您拍抖音,保准能火!”

    她突然觉得没滋没味的。底下看热闹的只剩几个佝偻着背的老伙计,连对骂的人都凑不齐。去年刘寡妇跟着儿子进城带孙子,王老三得了脑血栓说不清话,最爱捧场的老赵头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拆迁通知下来那天,整个赵家屯炸了锅。李二婶翻出压箱底的红绸褂,把银镯子擦得锃亮,雄赳赳气昂昂走向拆迁办。

    没想到接待她的是个戴金丝眼镜的姑娘,说话轻声细语:“大娘,您看这补偿方案……”李二婶运了半天气,突然发现那些骂人的话像卡在喉咙里的鱼刺,吐不出的咽不下。

    三个月后,挖掘机轰隆隆开进村。李二婶蹲在废墟堆里,捡起半块印着牡丹花的搪瓷盆。远处,她家房顶上那根歪脖子电视天线在风里晃了晃,终于“咔嚓”一声折断了。

    如今的金水河畔立起三十层公寓楼,物业经理是个雷厉风行的中年女人。业主们都说,她训人的架势让人想起多年前村里的某个身影。有人说曾看见她在顶楼天台徘徊,但终究没人听过她放开嗓子喊些什么。

    只有清明节时,河岸老槐树下会多出几块煤球状的石头。上坟的人说,夜里打这儿过,恍惚还能听见搪瓷盆叮当响,像是谁在敲打旧时光。

    (图文原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