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首播的《甄嬛传》截止2020年, 网络播放量超百亿次,堪称现象级的“常青剧”,更是被观众们亲切地昵称为“电子榨菜”。榨菜鲜美,既“解腻”又“上瘾”,适合反复品味,那么《甄嬛传》“鲜”在哪里,“美”在何方?时隔十多年,我二刷此剧,确实有更深的体会。
一是“鲜”在打破传统叙事套路。
首先是反玛丽苏的女性成长。甄嬛并非传统宫斗剧中“开挂”的爽文女主,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充满血泪与代价,从天真少女到权谋巅峰,但每一步都伴随失去了友情、爱情、纯真。这种“黑化”并非刻意,而是生存逻辑的必然,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人性挣扎。
其次是权谋的“去脸谱化”。剧中的反派,如皇后、安陵容等并非是单纯的恶人,而是被制度扭曲的悲剧角色。皇后一句“臣妾做不到啊”,道尽后宫女性被权力与情感撕裂的困境,这种复杂的人性刻画,让观众在恨中却生出了悲悯。
第三是现代价值观的隐性投射。剧中女性对自由、尊严的追求,如沈眉庄反抗皇权、甄嬛追求“一心人”,暗合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观众在古装外壳下,看到的是对当代生存困境的隐喻。
二是“美”在残酷中的诗意美学。
首先是古典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这具体表现在一是“诗词为骨”,从“逆风如解意”到“凤凰于飞”,台词融入大量诗词,赋予剧情以文学意境。 二是“礼仪为形”,叩拜、服饰、点翠头饰等细节,还原清代宫廷美学,营造出厚重的历史质感。三是“中医为脉”,香料、药膳、堕胎秘术等情节,将中医文化融入权谋,增添智斗的缜密性。
其次是人物关系的“极致张力”。如友情,甄嬛与沈眉庄的生死相托,对比安陵容的背叛,展现人性善恶的交织。 再如爱情,雍正的多疑、果郡王的痴情、温实初的隐忍,不同情感模式,折射出权力对真爱的吞噬。 三如主仆,槿汐的忠诚、浣碧的黑化,映射等级制度下的人性异化。
第三是悲剧内核的审美升华。全剧以“无常”为基调,甄嬛得到权力却失去所有挚爱,华妃轰轰烈烈而死,宜修一生困于“纯元阴影”。这种“满盘皆输”的结局,让观众在唏嘘中感受到命运的苍凉之美,与贾宝玉“大地一片茫茫,真干净”有异曲同工的喟叹。
三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榨菜”效应。
1,细节的“显微镜式”解读空间。 从“瑛贵人之死”的政治隐喻,到“胧月撒谎”的伏笔回收,每一帧画面都暗藏线索。观众在二刷、三刷中不断发现新细节,类似解谜游戏。
2,情感代偿与压力释放。现代人在职场、生活中的压抑,通过观看“宫斗”获得代入式宣泄。甄嬛的逆袭、华妃的跋扈、甚至安陵容的挣扎,都能让观众找到情感投射的出口。
3,社交货币的属性。剧中金句,如“贱人就是矫情”、表情包、玩梗成为网络社交中的通用符号,形成文化共鸣。
再刷《甄嬛传》,让我看到了,这其实是一场古典皮囊下的现代生存寓言,它的“榨菜”本质,就在于它用精致的古典美学包裹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即是如何在规则中生存,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如何在失去中坚守自我。它既是娱乐消遣,也是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这或许正是观众反复咀嚼却不觉乏味的深层原因。
阿弥儿
晚潮栏目作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