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红建街与同协南路交汇处,蓝绿交织的学校Logo在阳光下泛着生机——这所将视力表色系融入校园文化的小学,正以其创新的健康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校园的刻板印象。
当清脆的下课铃划破宁静,孩子们如出巢雏鸟般涌向"游戏岛",脚尖轻点地面棋盘,演绎策略攻防,手指叩击魔法游戏箱,触发益智关卡,连走廊跳房子地胶都藏着数学公式的巧思。
"这是我们致力打造的课间15分钟自主生态圈。"该校校长张智利所阐述的,便是澎汇小学建校5年来不断探索的精髓所在,"健康不只是体检数字,而是生命成长的完整生态。"
校徽蓝绿双色暗合视力表色系、走廊地砖嵌着感统训练图案、“新健康”理念物化为可实践的专业教室……杭州市澎汇小学如何从0开始系统性创新重构健康教育逻辑?让我们透过张智利校长的讲述,探秘其深植于教育肌理的健康根基。
体系构建:从文化符号到制度新塑
当脚步踏入澎汇小学校园,蓝绿相融的环形校徽便以视觉符号与空间设计共同传递健康理念。这个从国际标准视力表抽象演变的标志性图案,蓝色弧线暗合数字化时代的教育革新,绿色环带勾勒生命成长的蓬勃曲线,二者交叠形成的视觉张力,将"健康校园"的追求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教育应该为孩子搭建完整的成长生态。"与张智利校长的话语相互映衬的,是窗外正在奔跑嬉戏的孩子们的快乐身影。
在符号系统的显性表达之下,更具革新性的“教育体系”正在重组。学校构建起"三维九阶"健康管理体系:时间维度上,每日2次无接触眼操,通过睫状肌训练形成用眼保护节律,课间15分钟健康生态圈融合棋类竞技与体能游戏;空间维度上,健康中心配置专业视力监测室,数据直通评价系统;评价维度上,创设的"健康积分银行"将学生体质数据转化为可视化成长曲线,使健康管理形成"监测-干预-反馈"的完整闭环。
而传统"三好学生"标准也在该校的理念落地中经历着革新。"好品性"维度涵盖家国情怀、情绪认知、社交礼仪等,通过AI设备实时捕捉学生情绪状况;"好身体"体系包含运动能力、营养管理、疾病预防等,跳绳云榜单与膳食分析APP构建起动态健康档案;"好本领"模块则设置艺术表达、劳动技能、创新实践九级勋章,魔欢美育教室的记录仪持续采集成长数据。这种将BMI指数与艺术素养同步纳入评价的革新,印证着教育者的核心洞察:健康是身心协同发展的动态平衡。
在张校长的带领下,记者漫步校园间,处处能感受到该校对于“空间育人”的巧思:由玩吧、喝吧、弹吧、拼吧、读吧、播吧、问吧组成的“活力七吧”中有积木、棋盘等,让学生能充分在玩中学;中庭地面铺设的巨型国际象棋棋盘,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锤炼策略思维;走廊地胶镶嵌的荧光跳房子格,将数轴认知与肢体训练巧妙融合;甚至卫生间的镜面都暗藏玄机——微笑表情图示与护牙步骤分解图,让生活场景成为健康教育现场。这种重构,使每平方米都成为了"会说话"的教育资源,实现了"健康理念无痕渗透"理念。
理念实践:课程链上的生态互联
在澎汇小学,课程体系将健康教育转化为可生长的教育图谱。从“康康节”到“溜溜节”,从“澎汇奥运会”到“梦想课程”,健康课程链让每个孩子在真实情境中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在这里,成长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例如“澎汇奥运会”的自我挑战机制,构建起孩子螺旋上升的成长阶梯。学生通过日常锻炼完成基础体能储备,在校园奥运会中突破个体极限,见证自己的进步。
与此同时,该校还积极构建"家校社健康立方体",重组传统教育资源配置。地理维度上,与李宁运动公园共建的游泳课程;时间维度上,邀请家长进校主讲职业启蒙课等方式让孩子拥有更健康的未来认知。这种动态拼图模式,使教育资源的时空边界逐渐消融。
课程上,学校打破传统课时边界,创造“健康+学科”的融合时空。每周五下午的梦想课程,就让教室成为了职业体验场域。小音乐家们用数字编曲软件创作校园铃声,小建筑师们用图形搭建理想校园……在体验不同职业的过程中实现跨学科融合,让健康素养在实践里自然生长。以五年级的航天员团队专研的“水火箭发射”为例,他们结合物理原理、艺术设计,跨学科完成火箭的升空项目,也见证着“新三好”评价体系在孩子们身上的印证。
五载春秋的探索,杭州市澎汇小学将健康生态深耕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起“文化符号-制度创新-课程生态-空间进化”的完整育人链。
从视力表色系演变的校徽设计,到与绩效考核挂钩的视力防控机制;从打破时空界限的梦想课程,到持续迭代的成长空间,以及学校后续深入开展的美育浸润行动,这所年轻学校始终践行着"健康是生命成长的完整生态"的教育哲学。
正如张智利校长所言:“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在与世界的对话中书写健康人生。”当教育真正回归生命本质,每个梦想都能在健康的土壤里自由生长。 记者 潘洋阳 张家榕 刘湘湘
浙江广电报刊总社
浙江广播电视报刊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