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吴兴生态相册1292期
山斑鸠:自然界的灵动使者
摄影师/邵福臣先生
山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英文名为 Oriental Turtle Dove,是鸠鸽科斑鸠属的鸟类。这种鸟类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广泛分布而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以及保护现状等方面展开介绍,同时对摄影师邵福臣先生在鸟类保护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进行阐述。
一、形态特征
山斑鸠体型中等,体长约 300-359 毫米。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颈部两侧各有一块黑白色条纹的块状斑,上体呈深褐色,具有扇贝状斑纹,羽缘棕色。肩羽和翅上覆羽呈赤色鳞状花纹,尾羽近黑色,下体多偏粉色。虹膜为黄色,喙灰色,脚粉色。这种独特的羽毛颜色和图案使其在自然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保护色功能,能够在栖息地内更好地隐蔽自己。
二、生活习性
山斑鸠是留鸟,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它们多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果园及农耕区,尤其喜欢开阔的农耕区、村舍、寺院周围及防火林带。山斑鸠主要在地面觅食,食物以植物种子、果实、嫩芽为主,偶尔也会捕食昆虫。它们的飞行能力较强,鼓翼快速且直而迅速,有时也会滑翔。繁殖期在 4-7 月,通常一年繁殖 2 窝,每窝产卵 2 枚,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 18-19 天。
三、分布范围
山斑鸠分布广泛,其栖息范围涵盖了亚洲中部至东部的广大区域。在中国,山斑鸠北自黑龙江、新疆,南至西藏南部、海南,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此外,它们还分布于印度、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四、保护现状
山斑鸠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 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山斑鸠的保护现状为无危(LC)。尽管如此,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鸟类的生存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等问题仍然对鸟类的生存构成威胁。因此,保护野生鸟类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加强对非法捕猎行为的打击力度,仍然是当前鸟类保护工作的重点。
五、邵福臣先生的贡献
在鸟类保护领域,摄影师邵福臣先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几乎拍摄记录了吴兴区辖区内所有的野生鸟类。通过他的镜头,我们得以一窥山斑鸠及其他野生鸟类的自然之美。邵福臣先生的摄影作品不仅记录了鸟类的生态特征,也为鸟类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影像资料。他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到鸟类的生存现状,唤起了公众对野生鸟类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六、结语
山斑鸠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以其独特的外观和生活习性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更在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啄食杂草种子,帮助清除农田中的杂草,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野生鸟类的生存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保护山斑鸠及其他野生鸟类,不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希望在更多像邵福臣先生这样的保护者的努力下,山斑鸠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继续繁衍生息,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自然之美。
竹童讲生态
湖州市公安局“湖警小V”队长